首页 > 智能座舱显示屏系统框架-下|盖世大学堂智能座舱系列知识讲解

智能座舱显示屏系统框架-下|盖世大学堂智能座舱系列知识讲解

一、触摸传感器与TP结构在智能座舱显示屏的触摸功能中,触摸传感器起着关键作用。它本质上是一层硬电路,如同显示屏有横竖方向一样,具有X通道和Y通道。这些通道在实际布局时,既可以设置在同一层,也可以分别置于两层。若选择将它们放在同一层,为避免线路短路,需要采..

一、触摸传感器与TP结构

在智能座舱显示屏的触摸功能中,触摸传感器起着关键作用。它本质上是一层硬电路,如同显示屏有横竖方向一样,具有X通道和Y通道。这些通道在实际布局时,既可以设置在同一层,也可以分别置于两层。若选择将它们放在同一层,为避免线路短路,需要采用搭桥技术,即在相连线路上涂覆绝缘层后再进行连接,这种方式虽然会增加成本,但能够使整体结构变薄。

而传统的触摸面板(TP)通常较厚,其架构一般是通过粘胶剂将分别刻有X、Y通道的玻璃进行连接,有时甚至会使用多层玻璃。如今,TP逐渐向轻薄化发展,常见的结构是在外面增加一层盖板用于保护,触摸层位于盖板下方,比如手表的触摸结构便是如此。在盖板与触摸层之间,通过粘合剂连接,触摸层(sensor)则是在玻璃上蚀刻XY通道。另外,液晶显示屏同样是玻璃材质,与触摸层的玻璃需要进行贴合。

二、贴合技术与外观处理

在贴合技术方面,全贴合工艺使触摸层与显示屏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这种工艺采用透明胶水,如OCA胶水、OCR胶水等(这些胶水有固体和液体之分)进行贴合。对于带铁框的显示屏,由于结构原因一般使用水胶(OC水胶);而不带铁框且表面平整的玻璃,则可以使用透明固体胶进行贴合。通过全贴合工艺实现的一体黑效果,能够提升显示屏的质感,使产品看起来更加高档,这也是许多高端车型采用这种设计的原因。

此外,为提升显示屏的使用体验,还会进行防指纹和防反射处理。防指纹处理是在显示屏表面涂覆一层有机分子层(AF),利用类似荷叶效应的原理,使指纹不易粘附在屏幕上,当水滴角大于110度时,防指纹效果被认为是有效的。防反射处理则是为了提高显示屏的光学透过率,减少眩光对用户的影响。通过在显示屏表面涂覆凹凸不平的膜,使光线产生慢反射,避免强光直接反射进入眼睛,从而降低眩光对视觉的干扰,这一技术在高端显示屏中应用较为广泛。

三、触摸新技术与手势识别

当前,触摸技术不断发展,其中一种创新是将触摸IC或触摸功能集成到液晶内部,这种技术在手机领域已经成熟,例如TDDI技术。在汽车领域,吉利等品牌率先应用了类似技术。然而,这种集成方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车载屏价格昂贵,一旦触摸部分或显示屏出现故障,整个屏幕可能就需要报废,不像传统方式那样可以分开维修。

在交互体验方面,汽车触摸屏还引入了振动反馈技术。该技术借鉴了手机中的线性马达原理,但由于汽车触摸屏面积较大,对结构和振动强度的要求更为严格。通过合理布局线性马达,可以实现触摸不同区域时产生不同强度的振动反馈,让用户获得更精准的触感体验,例如在操作电话、空调等功能时,能够通过不同的震感进行区分。

手势识别也是智能座舱显示屏交互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简单的手势识别方案大多基于触摸技术,但这种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像触摸操作那样精准定位,只能识别手指所在的区域,不过对于一些简单手势,如左滑、右滑、上滑、下滑、比OK手势等,仍能准确识别并应用于播放暂停、音量调节、接听电话等常见操作场景。此外,还有一种3D ToF(Time of Flight)技术,它与摄像头不同,不能成像,但可以通过发射光并根据光的反弹时间来建立3D景深,从而实现手势识别和人脸检测等功能。不过,手势识别的种类不宜过多,因为过多的手势会增加用户记忆成本,不利于实际操作。

四、显示屏架构与电源控制

智能座舱显示屏的架构主要分为内嵌式、半悬浮式和全悬浮式等。内嵌式受到美国车的青睐,如福特、凯迪拉克部分车型;半悬浮式以奔驰为代表。不同架构在外观和结构上有所差异,例如触摸屏后面通常还会有支架、PCBA、后壳等组件,整体呈现出类似三明治的多层结构。在工艺方面,一些豪车会采用镀铬工艺,即在塑胶材料表面镀一层金属,这种工艺既能使产品看起来高端大气,又能减轻重量,但缺点是触摸时手感质感欠佳。

在电源控制方面,显示屏内部需要多种电源供应,主要包括为触摸控制芯片(MCU)供电、为背光提供电源、为液晶屏供电以及为其他芯片供电,一般可分为四路电源。其中,背光用于调节显示屏亮度,而液晶则用于控制显示内容,二者的供电和控制相互独立。整个系统由MCU进行统一控制,负责管理对传信号、触摸信号以及电源供应等功能。

五、数据传输接口与协议

在显示屏数据传输过程中,涉及多种接口和协议。例如,TI的FP link能够将并行信号转换为串行信号,以实现主机与显示屏之间视频、音频以及控制信号的传输,并且还支持触摸信号的回传。FP link不断发展,从一代到三代,功能逐渐完善,到三代时已将控制信号等全部集成到串行信号中进行传输。后来出现的FP link 4,具有极化电模式,能够在同一传输线路上传输不同的图像,如分别传输仪表和游戏画面,这样不仅节省了对传芯片和传输线的成本,还方便了车内布线,提高了电磁兼容性(EMC)。

车载显示屏接口还有LDS、LVDS等。双LDS和单LDS的区别主要取决于显示时钟,当显示时钟超过85兆时,单LDS无法满足传输需求,需要使用双LDS,否则可能会出现信号跳转等不稳定问题。此外,显示屏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还涉及不同的格式协议,如日本的JASA格式和美国的WESA格式,这些格式在RGB排列方式上有所不同。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显示屏的格式要求,选择合适的接收芯片和解码编码方式,以确保数据能够正确传输和显示。

六、系统升级、诊断与触摸控制

在智能座舱显示屏系统中,MCU作为核心控制单元,其内部运行着嵌入式操作系统,因此会涉及到系统升级。在升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升级失败的情况,此时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如重新连接和诊断,以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显示屏的诊断功能十分重要。由于当前汽车行业合作模式的特点,中控和显示屏由不同供应商提供,在出现问题时容易产生责任界定不清的情况,例如黑屏问题。通过对显示屏进行实时诊断,监测背光、屏参数等是否正常,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并记录异常码,将问题反馈给主机,方便排查故障。此外,当显示屏温度过高时,如果亮度不及时降低,会对偏光片等部件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诊断功能也会对温度进行监控和处理。

在触摸控制方面,为防止触摸芯片出现死机问题,系统会定期发送心跳信号,类似于看门狗的机制。触摸芯片会定时在寄存器中写入不断变化的值,系统通过读取这些值来判断触摸芯片是否正常工作。如果读取到的值没有跳变,说明触摸芯片可能出现故障,此时系统会对触摸芯片进行供电复位,一般1 - 2秒即可完成复位,用户几乎察觉不到触摸异常。

另外,在显示屏与主机的交互过程中,触摸信号的传输有着特定的逻辑。当有触摸信号产生时,触摸屏的MCU会将CRQ信号拉低,向主机发送中断信号。主机接收到中断信号后,通过特定接口读取触摸寄存器中的触摸值,包括触摸点的坐标、触摸状态(按压、移动、释放等),然后根据这些值做出相应的响应,例如打开应用程序等。在背光控制方面,由于背光亮度取决于驾驶员的操作意愿,因此控制权限在主机。在每次掉电前,系统会保存上一次的背光亮度,开机时默认使用上次的亮度设置,并且在用户调节亮度时,系统会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如每20毫秒或50毫秒)进行渐进式调节,以避免亮度突变对人眼造成不适。

来源:盖世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