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高端化迷局
- 金刚新能源
- 2025-04-09 09:28
从埃安到华望,广汽高端突围战背后的野心与焦虑
正文
近日,广汽集团一纸澄清公告引发市场关注:华望汽车从未与恒大汽车洽谈南沙工厂收购。
再次将广汽与华为合作的GH项目(华望汽车)推向台前。
这家注册资本15亿元的新公司,承载着广汽冲击30万级豪华智能车市场的野心,却也暴露出这家传统车企转型的深层焦虑。
华望汽车的争议点在于其"华为定义产品、广汽主导制造"的合作模式。华为提供乾崑智驾、鸿蒙座舱等核心模块,占据整车价值超40%,而广汽的角色更像是代工厂。
这种模式虽能快速推出智能化产品,却也引发业内对"技术主权缺失"的质疑:当消费者为华为技术买单时,广汽的高端品牌溢价如何建立?
高端化的荆棘之路
从2017年的埃安到2023年的昊铂,从2025年初的传祺向往到如今与华为深度捆绑的华望汽车,广汽在新能源高端化的棋盘上已布下四枚重子,但每一步都踩在机遇与风险的钢丝绳上。
2017年诞生的埃安曾是广汽新能源的"独苗",凭借AION S/Y等车型稳居15-25万元市场,但在2022年和2023年连续实现高速增长之后,埃安在2024年却遭遇销量滑铁卢,其全年销量37.5万辆,同比大幅下滑近22%。在新能源汽车大市整体向上的大环境中,埃安不仅未能维持增长态势,反而销量大跌,可见广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战略中,面临着很大的转型困局。
不过今年三月,埃安官方公布销量3.4万辆,重回头部新能源车企竞争阵营。原因是埃安在3月密集推出三款全球战略车型,埃安UT以6.98万-10.18万元定价打入低端市场,搭载2750mm轴距和华为HiCar系统,成为越级竞争的核心武器。该车型将AI大模型引入8万元价位,宣称大一圈,高级很多,直接冲击五菱缤果、比亚迪海鸥的腹地。
另外两款埃安霸王龙和RT通过L4级冗余技术赋能L2++级体验,把激光雷达打入15万级市场。这种技术平权策略吸引了累计试驾人次超15万。
当前埃安正处于战略转型关键期,3月销量反弹既有新产品周期爆发的偶然性,也暗含技术下沉、全球布局的必然性。但随着小米SU7、比亚迪元UP等竞品4月集中交付,这种增长势能能否持续,还需观察市场反馈。
另外低价走量策略也让埃安长期困于"网约车"标签,高端化受阻。
也许是埃安身上的网约车标签太重,广汽在2023年又推出了一个中高端的汽车品牌昊铂,定位"30万+科技豪华",但来自第三方平台的国内公开销量数据显示,昊铂2024年累计批发量为1.97万辆,零售量则为1.73万余辆。可见其市场声量仍难比肩蔚来、理想,消费者更愿意为蔚小理的科技光环买单。
而华望汽车的横空出世,则像场精心设计的豪赌。
与华为产品定义权换技术的合作模式看似双赢华为提供乾崑ADS 3.0智驾系统和鸿蒙座舱,广汽负责制造和渠道。
广汽将与华为深度绑定,首款车型预埋L4智驾能力,试图复制问界模式。但根据市场估算,华为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上每车收取约1.5万元的授权费用,如此高昂的华为技术授权费可能会进一步吞噬集团利润。
就在华望引发争议时,传祺向往系列以黑马姿态杀出。向往S7把激光雷达、英伟达OrinX芯片、L2++智驾打包进20万元价位,12小时订单破万的成绩单似乎验证了性价比突围的可能。
但仔细拆解会发现,这款车搭载的一车三用技术(纯电/增程/插混自由切换)本质上是动力系统的讨巧整合,与其说是技术突破不如说是场景创新。
翻开广汽的账本,这种多线作战并没有带来多少成果2024年研发投入达75亿元,但净利润暴跌81.4%至8.24亿元。并且广汽多次调整新能源技术路线,导致研发资源分散,影响技术进展。例如,广汽原计划2024年四季度量产L3车型,但2025年3月发布会显示L3量产延至2025年四季度。
眼下埃安需要维持规模化摊薄成本,昊铂亟待突破品牌天花板,华望必须证明华为赋能的价值,传祺又要守住基本盘。
总而言之,广汽还有太多的仗需要打。
高端化背后的悖论
华望汽车与华为的合作虽快速补齐智能化短板,却陷入技术附庸的深层危机。
华为提供的乾崑ADS 3.0智能驾驶系统和鸿蒙座舱占整车价值超40%,而传祺向往系列虽搭载自研NDA 4.0智驾系统,但核心芯片仍依赖英伟达OrinX等外购方案。
这种灵魂(算法)在华为、骨架(硬件)在供应商的分裂模式,导致广汽难以构建技术闭环。更严峻的是,美国商务部3月20日更新的出口管制清单中,英伟达A800、H20等特供中国市场的算力芯片被全面禁止用于汽车领域。英伟达断供风险可能直接瘫痪生产线,蔚来汽车就被迫推迟NT3.0平台发布,其搭载的NVIDIA Orin-X芯片库存仅够维持到2025年第三季度。
技术主权陷入困境,也进一步加剧了品牌认知的割裂。
对于30万元级消费市场而言,高端汽车品牌的溢价本质是技术主权与品牌叙事共同缔造的价值图腾。保时捷、宝马等豪华品牌的成功,正是依托于它们独有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历史积淀。
相比之下,华望汽车的高端定位更多依赖于供应链合作而非自主研发,这就导致消费者心中对品牌认知出现混淆本质是在为华为技术专利付费,而非构建华望专属的品牌溢价体系,这种战略妥协或将使华望陷入"高端定价、中端品牌、低端利润"的价值陷阱。
主打中高端的昊铂也存在一定的产品策略混乱。昊铂强调科技豪华却陷入参数堆砌误区,例如去年昊铂HT新增的670高阶智驾版车型,但新车并未标配激光雷达故而无法实现城市NOA功能,这与号称具备高阶智驾能力显然并不匹配。
而同期焕新后的昊铂GT则标配了激光雷达,可能是为了保证成本,只能将续航从原先的710km减到了630km,800V高压系统也换成了400V。据有关媒体报道,昊铂无法突破顶尖的高压技术降低成本,只能两者权衡。
说到底,广汽仍面临实验室领先、市场滞后的转化困局。NDA 4.0智驾系统也有这个问题,其理论参数超越华为ADS 2.0,但实际用户体验因车机卡顿、地图更新延迟等问题遭大量投诉。
广汽的高端化之路,既要突破技术主权桎梏,又需在资源约束下平衡多品牌发展。而集团内部流传的番禺行动纲要显示,三年内要推出22款新车,这意味着平均每五个月就要有一款重磅产品落地。当特斯拉Model Y再次降价、比亚迪海狮07祭出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留给广汽证明自己的时间,或许比想象中更紧迫。
原文标题:广汽高端化迷局 | 电动势
来源:OF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