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杰编辑/cc孙聪颖近日,腾讯汽车等众多媒体纷纷报道,哪吒汽车的经销商们齐聚桐乡工厂,急切讨要说法。据那些在困境中苦苦支撑的经销商爆料,自去年 9 月至今,哪吒汽车内部裁员、停工等负面消息甚嚣尘上。在此期间,哪吒方面不仅从未就这些传闻给予经销商正面回应..
文/杜杰
编辑/cc孙聪颖
近日,腾讯汽车等众多媒体纷纷报道,哪吒汽车的经销商们齐聚桐乡工厂,急切讨要说法。据那些在困境中苦苦支撑的经销商爆料,自去年 9 月至今,哪吒汽车内部裁员、停工等负面消息甚嚣尘上。在此期间,哪吒方面不仅从未就这些传闻给予经销商正面回应,更是在收取经销商上千万车款后,迟迟未交付一辆车。如此行为,致使哪吒汽车在信用层面遭受严重质疑,其经营体系也呈现出双重受损的严峻局面 。
一个月前,网络上曝出惊人消息,称哪吒汽车 解散研发团队,员工正在办理离职手续,同时陆续有经销商前往上海总部讨债。面对此舆论风波,哪吒官方迅速回应,坚称 该消息不实,只是正常优化人员,近期还要开供应商大会 。
然而,据媒体报道,早在去年 10 月,哪吒汽车便已开启全员降薪举措。其中,年薪 100 万元以上的员工降薪幅度达 30%,年薪 50 万元的降薪 20%,而年薪低于 30 万元的员工降薪幅度为 5% 。
事实上,哪吒汽车所面临的危机呈现出全方位、深层次的态势。哪吒汽车关联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年初新增一条股权冻结信息,被冻结的股权数额高达 20 亿人民币。此外,据媒体多方报道,哪吒汽车创始人被限制高消费,企业拖欠供应商款项超过 60 亿元,其位于桐乡、南宁等地的三大工厂已全面停产 。
在产品与售后环节,故障车和缺件车大量积压,已停摆数月之久,维修中心更是 车满为患,众多车主怨声载道。由于车辆故障无法正常行驶,许多哪吒汽车只能无奈闲置在家。更为严峻的是,哪吒汽车陷入恶性循环,二手车残值急剧下降,近乎腰斩,车主若想卖车,损失惨重,如同割肉。
令人唏嘘不已的是,曾经热闹非凡的哪吒旗舰店、展厅,如今已是人去楼空。闭店潮正以迅猛之势席卷杭州、义乌等多个城市。
这场危机中,车主、供应商以及员工,无一幸免地被卷入其中。
遥想当年,哪吒汽车曾凭借 15.2 万辆的年销量登顶新势力销冠宝座,成为熠熠生辉的明星企业。但仅仅 10 年光景,它却为何一步步走到如今命悬一线的艰难境地?
创业十年,一直缺钱
哪吒汽车在去年刚刚走过创立十周年的节点,这十年间,它一路跌跌撞撞,似乎真实写照了其命运的多舛。
2014 年 10 月 16 日,原奇瑞汽车高管方运舟,在浙江桐乡创立了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便是哪吒汽车的前身。彼时,意气风发的方运舟,决然告别自己一手创办的奇瑞新能源业务,怀揣着 10 亿元注册资金,带着一腔 技术报国 的热忱开启创业征程。
但创业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资金难题很快就横亘在方运舟面前。创业第一年,初始投入的 10 亿元便迅速消耗殆尽。由于造车本就是极度烧钱的行业,百亿美元投入进去都可能难起波澜,方运舟当初的预估显然过于乐观。资金短缺致使哪吒汽车在品牌传播、人员考察等诸多方面都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
直到 2016 年底,合众新能源获得 20 亿元天使轮融资,资金匮乏的状况才稍有缓解。然而,这份缓解仅仅维持了一年多。2018 年,哪吒汽车团队接触了超过 200 个投资机构,却未能获得任何融资,这清晰地表明资金短板始终是企业发展的阻碍。直至 2019 年 4 月 18 日,合众新能源才成功完成 B 轮 30 亿元融资,资金困境再次得到阶段性纾解。
在融资进程中,2020 年是颇为关键却又遗憾的一年。这一年,哪吒汽车官宣冲刺科创板 IPO 以及港交所上市,若能成功上市,企业将极大程度缓解资金压力,甚至接近 财务自由。但遗憾的是,这两次上市计划均以失败告终。
根据企查查数据披露,在十年创业历程里,合众新能源积极开展资本运作,先后完成 11 轮融资。经精确统计,目前已明确的融资数据显示,其融资总额高达人民币 272.5 亿元,这充分凸显出资本在过往对该企业发展前景的持续看好与大力支持。不仅如此,当下合众新能源仍在推进 E 轮融资,计划融资规模约 40 亿至 45 亿元人民币。
在造车这个堪称 天坑 的赛道上,资金消耗速度惊人,百亿资金投入其中转瞬即逝。从哪吒汽车的经历便能看出,这一赛道所需资源之巨,绝非一般企业或个人所能轻易涉足、全力角逐的 。(详情见:负重而行的蔚来,如何回血?)
频繁换帅,管理混乱
合众新能源创立伊始,法定代表人是原董事长张辉。然而,在创立后的短短一年时间里,法定代表人先后变更为王娟,随后又变为创始人方运舟。
2017 年 10 月 20 日,地产巨头华夏幸福董事长王文学强势入主合众新能源。此次变动中,董事长及法人由方运舟变更为王文学,方运舟则改任董事兼总经理。可仅仅过了数月,北汽新能源前副总经理张勇加盟合众新能源并出任总裁,方运舟随之将公司日常经营事务交付于他。
随着哪吒汽车团队规模持续扩大,内部管理混乱的状况愈发严重。2022 - 2023 年间,其营销体系竟历经 6 次架构调整。由于部门之间权责划分混乱,致使多个关键项目无奈流产。
图:哪吒汽车官方声明
令人感慨的是,去年 10 月,张勇刚刚为哪吒汽车庆祝完十周岁生日,仅仅一个月后便黯然离职。至此,这场长达十年的高管 接力赛,最后一棒又重新回到了创始人方运舟手中。在这十年漫长岁月里,公司高管职位频繁交接轮换,方运舟内心的滋味恐怕五味杂陈。
可以明确的是,哪吒汽车在十年间频繁更换高管,深刻折射出其内部管理的极度混乱。这种混乱直接引发了一系列严重问题:产品规划因决策层的频繁变动而左右摇摆,缺乏连贯性与前瞻性;组织架构盲目扩张,臃肿不堪;运营成本不断高攀,侵蚀利润空间;营销工作效率低下,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效推广品牌与产品。如今回顾,这些问题无疑都为哪吒汽车当下艰难的处境埋下了隐患,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阻碍 。(详情见:MEGA的槛,理想汽车迈不过去了?)
短暂高光,转瞬暗淡
哪吒汽车也曾拥有闪耀时刻,其高光年份当属 2022 年。在这一年,哪吒汽车宛如造车新势力中的一匹黑马,交付量飙升至 15.2 万辆,实现了同比 118% 的迅猛增长。对比之下,当年理想汽车全年交付量为 13.3 万辆,蔚来汽车为 12.2 万辆,小鹏汽车仅达 12 万辆。彼时的哪吒汽车,交付成绩力压 蔚小理,风光无限。然而,这般辉煌并未长久延续,自那之后,便再未重现此等盛景。(详情见:蔚小理的2023:理想赚翻,蔚来巨亏211亿,小鹏自救)
图:哪吒V的销量曾经突破10万辆。
随着 蔚小理 后来居上、一路疾驰,哪吒汽车却陷入了销量持续下滑的困境。2023 年,哪吒汽车销量约为 12.7 万辆,较上一年同比下滑 16%。到了 2024 年,销量更是锐减至 6.45 万辆,暴跌幅度高达 49.37%,与 2022 年 15.2 万辆的巅峰数值相比,缩水近六成之多。进入今年 1 月,其国内零售量仅为 110 辆,几乎趋近于零。
哪吒汽车的销售数据犹如过山车般起伏剧烈,令人目不暇接。在这暴涨暴跌的背后,实则暴露出其在制造业基本功方面的欠缺。2022 年,哪吒 V 凭借 8 万元的亲民低价,精准切入市场空白地带,缔造了属于自身的销售神话。但好景不长,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吉利汽车等众多车企迅速跟进,纷纷以降价策略布局同价位市场。此时,哪吒汽车受限于自身因素,未能乘胜追击,销售成绩就此止步于 15.2 万辆的巅峰。
从根本层面剖析,哪吒汽车长期受到资金短缺以及人事频繁变动的制约,致使研发投入始终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尽管张勇曾强调 再苦不能苦研发,但实际情况是,即便在企业发展高峰期,哪吒汽车的研发投入占比也仅维持在 14% 左右,与业界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023 年,哪吒汽车未能在 8 万元 A0 级价位段巩固并扩大自身优势,反而贸然将发展重心转向中高端市场。但市场反馈却不尽人意,哪吒 S、哪吒 GT 等车型月销量长期不足千辆。与此同时,新落成的三座工厂也面临产能严重闲置的问题,原本预计 50 万辆的年产能,实际达成率仅为三成,陷入了现实版的 赔本赚吆喝 困境。
事实上,哪吒汽车的产品规划长期存在严重问题。一方面推出面向经济实用型消费人群的哪吒 V,另一方面却打造极为小众的跑车哪吒 GT,产品布局节奏混乱,品牌形象也难以对不同定位产品形成有效支撑,最终导致消费者对其品牌及产品的认可度持续走低。
回溯到 2018 年,哪吒品牌正式亮相。彼时张勇曾解释品牌命名缘由:取名哪吒能为我们省不少广告费呢!毕竟中国人应该没有不知道哪吒的吧? 可现实却充满讽刺,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累计票房高达 156 亿人民币,成功跻身全球票房榜前五,收获了巨大成功与财富。反观哪吒汽车,却深陷债务泥沼,一路跌入发展深渊。这悬殊的落差,令人不禁感叹,那本可带来发展契机的 泼天富贵,哪吒汽车终究还是未能稳稳接住 。
图:哪吒汽车曾经蹭上哪吒电影的热度
烧钱竞速,汰弱留强
前有威马、高合黯然退场,今有哪吒深陷困境,近两年间,倒下的国产造车新势力不在少数。制造业本就是一场集技术、人才、决心与市场等多要素于一体的豪赌,这场牌局,百亿资金仅仅只是入场门槛,谁都输不起。(详情见:贾跃亭怒斥门徒丁磊:行业的耻辱)
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跨越 1000 万辆大关。在如此庞大的市场体量之下,技术的分水岭与竞争壁垒显得尤为关键。那些企图浑水摸鱼的企业,终究会被市场淘汰。当下,如何构建自身的产业护城河,怎样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如何推进精细化运营,这些才是真正考验制造业根基的基本功。(详情见:自游家解散?李一男烧完了5亿美元?)
在这场造车新势力的激烈角逐中,目前局势已初见分晓。头部品牌凭借技术、资金、规模以及口碑等优势,已然将同行对手远远甩在身后;而处于尾部的企业,则在价格战的泥沼与资金断裂的困境中苦苦挣扎,翻身无望。(详情见:雷军熬过黑夜,寄望小米SU7成为及时雨)
新能源造车领域,已悄然从资本驱动转向技术驱动。那些缺乏自研三电系统、ADS 智能驾驶系统、域控制器等核心技术的企业,即便曾经如哪吒汽车一般登顶销量巅峰,也依旧难以逃脱市场的残酷筛选。尤其需要警惕的是,若仅依靠低价策略来冲击销量,却无法将其转化为技术积累,那么短暂的销量狂欢过后,必将迎来残酷的现实。(详情见:余承东卸任华为车BU董事长,曾直播说智驾时可以睡觉)
抛开技术层面的冰冷壁垒,单从年销量这一关键指标来看,一个愈发清晰的趋势是:按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测算,2025 年车企若想存活,盈亏平衡基准线为 20 万辆;而若要实现稳定发展,头部车企给出的答案是年销 50 万辆。这一数字,不仅是横亘在哪吒汽车面前的生死红线,更是高悬于所有车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边是早早入场布局、根基渐稳的 蔚小理,另一边是来势汹汹、气势正盛的小米、问界,同时身后还有迅速向新能源领域转型的传统车企。留在赛场上的选手们,不仅要在激烈竞争中保证自身生存,更要着眼长远,打好这场持久战。
市场依旧冷酷无情,淘汰的浪潮仍在持续翻涌 。
原文标题:哪吒汽车:从登顶销冠到债务缠身
来源:OFweek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