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在这一片深水区内,智能化早已从高端市场的“奢侈品”演变为家用车的“必需品”。根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突破55.7%。越来越多的品牌,将城市NOA、代客泊车等高端智驾功能下放至13万-15万元价格带,让一款新技..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
在这一片深水区内,智能化早已从高端市场的“奢侈品”演变为家用车的“必需品”。根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突破55.7%。越来越多的品牌,将城市NOA、代客泊车等高端智驾功能下放至13万-15万元价格带,让一款新技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亲民。
近来有一个词很流行,“智驾平权”。这四个字折射出中国家轿市场智能化竞争的范式转移——从硬件堆砌转向场景化体验,从高端专属转向普惠共享。
当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需求从“尝鲜”转向“刚需”,宝骏品牌以“科技平权”为核心理念,在不久前推出了全新旗舰家轿——宝骏享境,重新定义20万级家轿的智能化标准。
在此前,宝骏汽车推出了云海、悦也plus等车型,拥有智能驾驶、城市记忆领航等功能,受到了一致好评。而宝骏享境这款预售价13.28万元起的“智能超舒适旗舰家轿”,则是进一步升级了城市NOA,承载着宝骏品牌向高端智能化跃迁的战略野心,也折射出了中国品牌在智驾技术普及浪潮中的创新路径。
家用车智能化的刚需觉醒
笔者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着从“电动化基础设施建设”向“智能化价值深耕”的关键跃迁,家用车领域的智能化需求觉醒,本质上是用户场景复杂化、技术接受度提升与产业政策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
宝骏用户智能驾驶使用数据显示,单个用户智能行车辅助日均使用4.2次;50%用户城市记忆领航单次里程超过5km;智能泊车使用率达到99%,单车日均使用2.6次;假期高速智能领航使用率93%,单程最长达到1218km。
用户对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功能的接受度普遍显著提高,对智能驾驶的需求和依赖度也在提升,越来越多用户希望增加高阶城市NOA、代客泊车等功能。
这一数据反差,揭示出主流家用市场的核心特征——用户对智能化的需求已从“技术尝鲜”演变为“场景刚需”,推动行业竞争范式从“技术参数比拼”转向“真实需求响应”。
城市通勤生态的剧变是智能化刚需的核心催化剂。在超一线城市,高频次、长时长的驾驶疲劳,使智能跟车启停、车道居中保持等功能从“可选配置”变为“必备技能”。而家庭结构的迭代,则放大了对全场景安全的需求。
早期智能驾驶竞争,可能存在显著的“技术驱动”特征。
新势力品牌热衷于打造“硬件天花板”,单车型号平均搭载2-3颗激光雷达、算力突破1000TOPS,试图以“参数碾压”建立高端标签;外资品牌则依赖“功能分层”策略,将核心智驾功能(如自动泊车、城市领航)设为高价选装包,维持技术溢价。
但市场反馈显示,这类策略在主流家用市场遭遇瓶颈——30万元以上车型的智驾硬件冗余率达40%,而15万-20万元市场的核心智驾功能覆盖率不足30%,形成巨大的需求缺口。
真正的变革,则始于“场景定义技术”理念的兴起。
这种转变的本质,是将智驾系统从“实验室产物”还原为“生活助手”,让技术价值回归“降低驾驶负荷、提升出行安全”的初心。相较于外资品牌的“全球统一方案”和新势力的“高端技术叙事”,中国品牌展现出对本土需求的精准把握。
数据显示,自主品牌在15万-20万元市场的智驾功能渗透率达45%,远超外资品牌的22%。这种“需求导向”的技术研发,正重塑行业竞争的核心要素。
笔者认为,家用车智能化的需求驱动转向,本质上是汽车产业“用户价值”的回归。
当智能化从高端玩具变为家用刚需,技术的评判标准不再是“能做什么”,而是“能为用户解决什么”。这种转变为中国品牌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在电动化奠定的产业基础上,通过对本土需求的深度理解,以“场景化创新+成本可控”的双重优势,在主流市场建立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未来的行业竞争,将不再是技术参数的比拼,而是“谁能更懂用户日常”、“谁能让技术更有温度”的全维度较量。
智能化技术落地与用户需求的共振
行业竞争范式变了,打法也要跟着变。
在早期,新势力品牌依靠“硬件堆砌”打造高端智驾标签,而传统车企多采用“功能分层”策略,将高阶智驾锁定在25万元以上市场。
宝骏则选择第三条道路——聚焦15万-20万元主流家用市场,以“场景定义技术”为开发理念,针对中国特色路况和停车难、方言交互等用户痛点,开发出0速启动无图城市领航、漫游探索车位等功能。
这种从“技术驱动”到“需求驱动”的转变,本质上是让技术解决用户真实问题的本质,而非成为营销噱头。笔者认为,宝骏的策略暗合行业发展规律——当高端市场智驾渗透率接近天花板,主流市场的增量空间才是智驾技术普及的关键。
数据显示,15万-20万元价位车型的高阶智驾标配率不足30%,存在显著的市场空白。宝骏享境以13.28万元起售,将灵眸智驾进阶版带入这一市场,既是对用户需求的响应,也是对行业格局的主动破局。
宝骏享境的核心优势,在于灵眸智驾进阶版构建的全场景覆盖能力。
区别于传统智驾“高速强、城市弱”的短板,其0速启动无图城市领航功能,无需高精地图即可应对城市主干道、老旧小区、无车道线等98%的日常场景,支持红绿灯读秒启停、自动避障绕行等高频功能。在复杂路口的决策响应速度达0.5秒级,加塞应对成功率超过92%,显著优于同级主流方案。
泊车场景的技术突破更为显著。
针对城市停车场“车位难找、泊入困难”的痛点,享境的“漫游探索车位”功能可在目标车位被占时,自动搜索周边30米内空车位并完成泊入,适配超3000种车位场景,一次泊入成功率达98.7%,平均泊车时间较传统方案缩短40%。云端地图功能覆盖全国20多个城市热门停车场,支持用户提前选定车位并实现全流程自动泊车,真正实现“代客泊车”体验。
安全性方面,享境构建了“全速域防护”体系。0-130km/h全速域AEB系统,对动态车辆刹停速度达130km/h,静止车辆达120km/h,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新增的0-10km/h倒车AEB和油门防误踩功能,将倒车事故率和误操作风险分别降低60%和75%。
这些技术落地,同样依赖于宝骏神炼电池的“三不”安全电芯(不短路、不漏液、不起火)和80%高强钢笼式车身的硬件保障,形成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双重防线。
宝骏享境的智能化布局,处处体现“精准投入”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硬件层面,未盲目堆砌激光雷达,而是通过双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与150TOPS算力的高效配合,实现同级领先的智驾性能。
这种“减法”策略,使享境在13万-15万元价位段形成独特竞争力——用20万级的核心智驾体验,满足15万级用户对安全、舒适、便捷的核心诉求。
享境的预售权益则是进一步强化了性价比优势:1000元抵5000元购车金、4000元置换补贴、3年免费无限车机流量等八重好礼,叠加三电终身质保政策,降低了用户的技术尝鲜门槛。
宝骏智驾路线的行业启示
对比同价位竞品,宝骏享境的智驾优势呈现明显的“错位竞争”特征。
与传统竞品相比,享境在智能泊车、方言交互等细分场景更具优势,且智驾功能覆盖度更广,硬件成本控制更优。面对特斯拉Model3、大众ID.3等外资车型,享境的本土化场景适配性和安全配置更符合中国用户需求。
笔者认为,这种差异化定位恰恰是宝骏的战略优势所在:在20万内市场,用户对智驾的核心需求是“日常好用”而非“极致性能”,享境通过聚焦高频场景,避免了与高端市场的正面竞争,同时填补了主流市场的智驾功能空白。
数据显示,2024年15万-20万元家轿市场中,具备全场景智驾能力的车型市占率不足15%,享境的入局有望快速抢占这一增量市场。
宝骏享境的最大行业价值,在于证明了高阶智驾技术在主流市场的落地可行性。通过与卓驭科技五年深度共创,宝骏构建了“强感知、轻地图、精算力”的技术路线,在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前提下,实现城市领航、代客泊车等功能,大幅降低了技术成本。
这种“去高精地图化”的方案,既规避了政策限制,也更适配中国复杂的本土化路况,为其他品牌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当高端市场智驾陷入“硬件军备竞赛”时,宝骏通过规模量产和成本控制,将进阶智驾的价格下探到15万元区间,推动智驾技术从“高端专属”向“大众普惠”跃迁。
笔者认为,这种“技术下沉”策略有望引发连锁反应——未来1-2年,20万内市场可能出现更多“智驾平权”车型,推动该价位段的产品定义从“电动化为主”转向“电动化+智能化双核心”。
这种战略选择的背后,是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阶段的深刻理解。当电动化完成初步普及,智能化必须回归“提升用户体验、降低使用门槛”的本质。宝骏享境的出现,不仅为20万级家轿树立了智驾新标杆,更向行业展示了一条“技术下沉、场景深耕、生态协同”的智驾普及路径。
在新能源汽车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节点,这种立足主流市场、聚焦真实需求的创新,或许正是中国品牌实现全球突围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