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官宣了

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官宣了

据中工汽车网获悉,12月23日,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宣布正式启动合并谈判。在接下来的六个月里,两家公司将讨论合并为一家控股公司,预计于2025年6月签署最终协议,于2026年8月完成合并,同时三菱汽车也将考虑加入合并的可能性,并于2025年1月底做出决定。

此次合并后,新控股公司将成为全球销量第三大的汽车制造商,整体年销售额目标超30万亿日元/年(约合1.4万亿元人民币),营业利润目标超3万亿日元/年(约合1398.5亿元人民币),该公司的年销量也将来到800万辆以上。

受此影响,本田汽车股价涨12.06%。

“孤注一掷”的合并

抱团取暖的“靴子”,终于落地了。

按照计划,本田汽车将在控股公司中拥有主导地位,持股控股公司超过50%的股权。在股份转让生效之日,本田将提名联合控股公司内部和外部董事的多数席位,联合控股公司的总裁兼代表董事或总裁兼代表执行官将从本田提名的董事中选出。

其中,合并后能带来七个协同效应。

一、通过标准化两个公司的车辆平台来获取规模优势;

二、通过整合研发功能来提高研发能力和成本协同效应;

三、优化制造系统和设施;

四、通过整合采购功能来强化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

五、实现运营效率改进的成本协同效应;

六、通过整合销售金融功能来获取规模优势;

七、成立智能化与电气化人才基金会,增加交流协作。

具体来看,三菱汽车在汽车制造领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尤其在SUV和四轮驱动技术方面独树一帜;本田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技术上具有优势;日产则在电动车领域有着深厚积累。三家车企在市场定位和技术储备上各有所长。

若合并顺利达成,这将成为自2021年1月菲亚特克莱斯勒与法国PSA集团合并组建Stellantis以来,全球汽车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次合并。日本汽车行业也将形成两大阵营:一方是丰田集团,一方是本田、日产和有望加入合并的三菱组成的全新汽车集团。

外界关注的是,双方能否实现1+1>2。

对此,日产汽车前CEO戈恩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是孤注一掷的举动,不是一笔务实的交易,因为两家公司之间很难找到协同效应,两家公司几乎没有互补的地方,它们在同样的市场上运营,产品几乎相同,品牌也非常相似,我个人认为这不会成功。”

然而,本田、日产均看好合作。

本田汽车CEO三部敏宏表示,“今天签署的协议仅仅是正式开始考虑交易协议的第一步,是否参与其中,或者进一步考量,仍有很多需要讨论的点以实现这一协议。坦率地说,协议不被批准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与日产的整合所带来的协同效应将在2030年后得到最大化。”

日产汽车董事、代表执行董事社长兼CEO内田诚指出,“大型企业如果受限于传统观念,可能会出现决策迟缓或对变革持保守态度,这将不利于开创未来。公司决定采取重要行动,超越以往的协商框架,探索经营整合的可能性。如果经营整合成功实施,日产汽车将有望达到全球头部汽车制造商的规模。”

“抱团取暖”的困局

曾经叱咤的日系品牌,为何会崩塌?

首先,中国车企的分食。

在中国市场上,日系品牌近三年来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2.6%、20.0%、17.0%,市场份额不断萎缩。2023年以来,丰田、本田、日产在华销量分别下滑1.7%、10.1%、16.1%。今年上半年,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份额跌至14.9%。前11个月,本田在中国累计终端销量为740339辆,同比下滑30.7%;日产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累计销量为621713辆,同比下滑10.53%。

目前,中国新能源车市呈现“三国杀”。

传统车企方面:比亚迪以绝对领先优势稳居第一,继10月突破50万辆大关后,11月销量再次突破50万辆。整体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占世界新能源汽车的份额达到了68.9%,接近70%。

造车新势力方面:凭借五款在售车型,理想汽车维持月销4万水平,摘得国内首家百万辆造车新势力名号。此外,小鹏、蔚来等月销量在2万辆上下。零跑、小米汽车等已提前完成全年销量目标。

车企二代方面:相比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集团孵化的“创二代”们,销量逐渐冲高。包括北汽极狐、东风旗下岚图汽车、上汽智己和长安阿维塔等,这些品牌月销量突破了1万辆。

在海外市场上,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今年11月,中国市场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近70%。其中,在日系品牌具备较强优势的东南亚市场,上汽等品牌凭借电动汽车业务,也对日系车型产生一定的销量压力。

其次,日本车企的落后。

一方面,日本电价昂贵、关键原材料完全依赖进口,不足以支撑日系车企全面转型纯电领域。因此,日系车企产品推进速度过于缓慢,消费者购车观念的转变加速了市场快节奏迭代的步伐。这种转变,让习惯于保守求稳的日系品牌有些猝不及防。

另一方面,日系车企智能化严重不足。既没有先进的智驾技术,也没有强大的互联网生态。松下是唯一的电池公司,丰田、本田、日产的电池供应和智能方案依赖于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以及华为的智能座舱,魔门塔的智驾系统。

在此背景下,日系车企在中国面临三条路。

第一,坚定加快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制定适应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第二,开拓与中国车企合作新模式,在电动车平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补足短板;第三,退出中国市场。

或进或退,品牌出清正当时。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止是日系车企,传统车企中的德系、美系巨头们都面临着“象大难转身”的电动化、智能化困境。正当这些传统巨头们犹豫不决之时,也给了中国传统车企转型以及新势力品牌崛起的机会。

来源:中工汽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