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能源车正在渗透东北汽车工业发展,势头向好

新能源车正在渗透东北汽车工业发展,势头向好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说起中国汽车产业,国人脑海中浮现的场景应该是,钢筋水泥铸就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如今,新能源汽车正逐渐接过燃油车的“交接棒”在汽车市场占据很客观的“一席之地”。在新旧更迭中间,曾经因汽车工业而辉煌过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却稍显“黯淡..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说起中国汽车产业,国人脑海中浮现的场景应该是,钢筋水泥铸就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现如今,新能源汽车正逐渐接过燃油车的“交接棒”在汽车市场占据很客观的“一席之地”。在新旧更迭中间,曾经因汽车工业而辉煌过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却稍显“黯淡”。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屡次超过50%。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达到了历史性的50.8%;9月9日,乘联会召开月度乘用车市场分析发布会表示,8月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53.9%,创月度历史新高。

纵观国内汽车市场,新能源与传统燃油车“分庭抗礼”的趋势愈发明显。与此同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的过程中,国内不少城市与地区乘着这股“产业东风”,形成多个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标杆性城市。

在此期间,鲜少有人将目光投向曾经因汽车产业而闻名全国的东三省地区。毕竟,新能源汽车难过“山海关”的困惑还萦绕众人心头。在此,盖世汽车将视线放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试图找到东三省能否借“新能源汽车产业东风”再次乘势而起的答案。

东北汽车产业的“辉煌”与“新期待”

位于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总部旧址门前,有一块书写着“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碑石。其奠基日期是1953年7月15日,这个日期正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始之年。

以此为起点,我国汽车工业踏上了征途。

三年之后,即1956年,一汽总装线上开出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批解放牌载货汽车,这批代号为CA10型的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造车的历史。

“解放”,这个中国第一汽车品牌,也开创了中国汽车的“解放时代”。

1958年5月12日,东风牌小轿车在长春一汽试制成功,生产编号为CA-71,结束了新中国不能自主生产小轿车的历史。

以此样车为基础,同年8月,一汽第一台高级轿车试制成功,并被命名为“红旗”,这是我国有编号的第一辆真正的高级轿车。

图源:中国一汽官网截图

改革开放后,位于辽宁沈阳的华晨宝马和黑龙江的沃尔沃大庆汽车生产工厂陆续成立,逐渐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生产企业。

尤其是在一汽集团的带动下,东北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以吉林为“主体”,以辽宁、黑龙江为“两翼”的汽车生产集群,该汽车产业集群在整车生产、零部件配套供给上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

据悉,沃尔沃汽车大庆工厂是沃尔沃集团在我国建立的第一个SPA平台的整车生产工厂,同时也是沃尔沃S90中大型高档轿车的唯一生产工厂。

回顾过去,东三省见证了太多我国汽车产业的历史性成功。展望未来,东三省依然期待能够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近年来,盖世汽车注意到,辽宁、吉林和黑龙江陆续密集出台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相关鼓励政策。

去年年底,辽宁省出台《沈阳市智能网联汽车商用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为:《方案》)。目标为打造东北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商用区、京沈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创新协同区、全国重要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和技术创新高地。

根据《方案》内容,为实现上述目标,该计划将分为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23年):在大东区完成试验环境搭建,实现应用场景部署,建设智慧道路100公里以上,测试运营车辆100辆以上,打造商用场景5个以上,初步验证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技术路线。

第二阶段(2024-2025年):以大东区全域101平方公里为实施单元,构建商业运营模式,全面完成区域内“智慧的路、聪明的车、实时的云、可靠的网和精确的图”五大体系建设,形成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数据集,自动驾驶出行商业化服务年均1万人次,道路交通通行指标大幅优化,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0家以上。

第三阶段(2026-2027年):按照“安全为要、逐步扩展、连片发展”的原则,加快大东区试点经验在全市范围复制推广,逐步完成300平方公里城市级智慧路网全覆盖,建成市级车路云一体化生态系统,在政策体系、技术体系上形成“沈阳经验”,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和技术创新高地。

在电动化方面,今年4月底,辽宁省交通运输事务服务中心发布了《辽宁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加快推进出租汽车电动化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意见》指出,出租汽车领域是国家推动电动化的重点领域,新能源出租汽车相比燃油和燃气车辆,燃料成本更低、驾乘体验更舒适,推广应用新能源出租汽车对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支持交通运输领域双碳目标实现、助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出租车行业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辽宁省将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出租汽车电动化推广应用方案;加大出租汽车电动化推广补助资金拨付力度:省里将城市交通发展奖励资金涨价补贴中30%部分,按照现行基数直接转移支付各市,由各市统筹用于支持出租汽车电动化推广;加快新能源出租汽车充电设施配套建设等。

今年5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目标为到2026年,全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布局更加优化,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位居国内前列。

具体来看,届时,吉林省省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5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40%。新能源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显著提升,占比达到70%。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提速更新替代,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率先开展城市及高速公路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应用。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另外,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内容指出,帮助大庆沃尔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新能源乘用车申请汽车产品公告,利用已建成的生产线,尽快实现高档新能源乘用车批量生产。推动哈飞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尽快完善工作方案,加快原有生产线改造,实现新能源乘用车、物流车、邮政车批量生产。

今年7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新时代幸福龙江建设20件民生实事(2024年)》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加快淘汰老旧交通运输工具,推进城市公交车更新替代,支持氢能源、甲醇公交车等绿色能源车辆示范应用,推动新能源动力船舶发展,营运车辆、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较2023年分别下降1%、0.7%。

“南橘北枳”现象慢慢改变,新能源汽车正在寒冷之地“生根”

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东北三省因为气候原因对新能源汽车有着与生俱来的“水土不服”。一直以来,电车在东三省汽车市场的表现并不值得称道。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743万辆,东三省总和不到30万辆,占比4%。

然而,东三省从来都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难以生根的“荒芜之地”。在这仅4%的新能源汽车注册登记占比中,可以小见大,蕴含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

现如今,东三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在蓬勃前期,且已显现增长势头。

今年4月,《每日人物》发布文章写道:在长达十多年的人口净流失之后,2023年,吉林和辽宁打了一场翻身仗,分别实现4.34万和8.6万的人口净流入。

文章提到,其中原因,主要是中国一汽、华晨宝马两大车企,乘着东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东风,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东北工作,同时也让本不愿回家的东北人也开始回流东北。

图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官网截图

事实确实如此。尤其今年,东三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不少值得肯定的进展。

根据沈阳汽车流通协会信息中心与业内新媒体平台联合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在东北区车企销量TOP 10榜单中,比亚迪以63775辆的销量稳居第一,较第二位的一汽-大众高出了24622辆,拉开了一定梯次。

另外,在东北区域今年上半年的具体车型销量TOP 10榜单中,比亚迪有包括秦PLUS(配置|询价)、宋PLUS、宋PRO、驱逐舰05(配置|询价)四款车型上榜,其中比亚迪宋PLUS和宋PRO,分别位于车型销量榜单的第四、第五位。这表明,无论对于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挤出效应都是非常明显的。

就辽宁省来看,根据辽宁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2023年辽宁全省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信息,2023年,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9.2%,零售额增长1.2倍。

具体到辽宁省各地区。沈阳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沈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0.8万辆,比上年翻了一倍多,占新车销量的25%。今年上半年,沈阳全市乘用车累计销售同比增长7.55%,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同比增长69.92%。

无独有偶,本溪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本溪市新能源汽车完成零售额8704.5万元,增长138%。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占汽车类零售额总量的比重为14.2%,较上年同期提升了7.3个百分点。

在补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据悉,截至今年1月,国网辽宁现有充电站457座、充电桩2663台,充电服务网络覆盖23个高速公路服务区、14个地市重点区域。2023年,该公司供电区域年充电量6652万千瓦时,年充电服务次数200万次。

另外,今年4月,有媒体从辽宁省财政厅了解到,辽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朝阳市建平县入选全国首批县域充换电基础设施补短板试点县竞争立项支持范围,将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35亿元。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已经有一大批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在东三省这片黑土地落地生根。

今年1月,在长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预批量生产正式启动,规划年产能超过15万辆,今年年底陆续投产奥迪Q6 e-tron以及奥迪A6 e-tron系列的三款纯电车型。

同在长春,今年2月,中国一汽与比亚迪携手打造的东北地区首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一期项目正式投产。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135亿元,项目按三期45GWh产能规划,今年3月正式量产,全部投产后年产值预计可达200亿元,每年可满足60万辆电动汽车的配置需求。

继2023年在沈阳高压动力电池工厂投资100亿元后,宝马集团在今年宣布,将对沈阳生产基地新增投资200亿元,用于大东工厂的大规模升级和技术创新,为“新世代”车型本土化整车生产奠定基础。“新世代”将于明年开始在全球市场推出。在中国市场,“新世代”车型将于2026年在沈阳投产。

另外,作为“新世代”车型实现国产的重要配套项目,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已于去年全面动工,该项目总投资100亿元,规划面积24万平方米,是现有动力电池生产面积的5倍,目标是把宝马最新的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及其相关驱动系统于2026年在沈阳投产。

在宝马集团之外,包括亿纬锂能、中宏动力等在内的厂商也将其动力电池相关项目设立在了沈阳。

不同于辽宁与吉林,黑龙江则在其他新能源技术路径方面进行了尝试。

今年8月,东北地区首批醇氢新能源专用车在吉利远程醇氢生态大庆工厂正式下线,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与当地企业达成一系列合作签约,并将与黑龙江中石油共同完善甲醇加注体系建设,加速推动醇氢电动商用车在北方寒冷地区的推广应用。

在自动驾驶产业进展方面,沈阳以大东区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核心区域,引入北京亦庄模式,成立智能网联国资平台公司,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集聚产业生态等方面不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与发展。另外,沈阳作为东北首条L4级自动驾驶道路即将开通、沈阳入选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

东三省能否迎来“新能源时代”?

上述种种进展皆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看似站在新能源“对立面”的东北地区,实则拥有一片适合孕育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土壤,只不过取得显著性进展还需要一段时间。

实际上,能够对抗与生俱来的“气候劣势”,助力东三省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开辟生存空间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作为中国汽车产业奠基者,除却前文提及的燃油时代较为人知的完整汽车产业链优势之外,东三省风能、光能、氢能等绿色能源发电产业较为发达,能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全产业链碳中和要求下,从生产源头为汽车工业提供绿电。

根据各省份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发电量数据,今年1-6月,东北三省新能源发电量达885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量占东北电网总发电量的比例超39%。其中,2024年上半年辽宁省新能源发电量76.8亿千瓦时,吉林省新能源发电量39.4亿千瓦时,黑龙江省新能源发电量27.3亿千瓦时。

其中,辽宁省依托丰富的风能、光能资源,积极布局清洁能源产业,计划到2025年实现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55%、发电量占比达48%以上的目标。

辽宁省是东三省发展海上风电的唯一省份。根据《辽宁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力争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4.05GW。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大庆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公开表示:“2024年上半年,大庆供电区新能源总发电量59.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3%,相当于节省标准煤194.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71.1万吨。”

图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官网

在氢能方面,2024年上半年,东北三省氢能项目有多达13个开工、签约或投运。其中吉林省4个,辽宁省6个,黑龙江省3个。

其次,在教育资源方面,东北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和汽车设计研发机构,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沈阳工业大学、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皆可以为东北地区汽车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和汽车生产人员。

此前扎根在东北地区的汽车相关企业,也为该地区的汽车人才培养做出不少贡献。比如,红旗造型设计院、一汽集团新能源研发院、华晨宝马研发中心、沃尔沃大庆工厂研发中心等都具有很强的人才培养能力。

最后,东三省占据得天独厚的汽车出海地理位置优势。其中,辽宁拥有包括丹东、大连、营口、锦州、盘锦和葫芦岛在内的多个沿海城市;黑龙江和吉林则靠近俄罗斯、日本和韩国以燃油车为主的海外汽车市场。

沈阳海关统计,2023年前11个月,辽宁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7057.6亿元人民币,以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其中,电动载人汽车产品出口126.6亿元,同比增长55.3%。

当然,即使东三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面前展现了自己的种种优势,但仍然需要面对的事实是,极寒天气对动力电池发出的“续航挑战”。

远景动力先进研发部部长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速度来说,每差10℃就会有2至4倍差异。换言之,一辆标称续航为401km的纯电车在零下10℃环境中实际续航里程要打8.5折,但零下20℃时的续航里程可能低到5折。”

对此,我国动力电池厂商已经在着手解决这一难题。时间距今较为接近的是今年8月,邢东锂电发布了4款能够在-20℃、-25℃、-30℃、-35℃低温环境下充放电的低温电池,最高充放电效率大于97%,补齐了磷酸铁锂电池的低温短板。据悉,邢东锂电采用专利原位凝胶态电解质,添加匹配磷酸铁锂电池的引发剂和凝结剂,使电池工作温度范围可达-35℃~60℃。

显而易见,短期来看,国内汽车市场呈现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二分天下”的局面。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全球汽车市场,汽车产业新能源化已然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高温还是低寒,无论是东北地区还是海外市场,气候和区域都不会永远成为阻碍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更广阔市场的因素。

就东三省而言,新能源汽车的“种子”已然在这片黑土地上孕育,这颗种子定然在将来生根发芽,成长为势不可挡的参天大树。暂且,拭目以待。

来源:盖世汽车Gasg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