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分享了他对于无人驾驶(L4+)的看法。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没有人工智能就没有无人驾驶。AI能够有效解..
3月29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分享了他对于无人驾驶(L4+)的看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
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
没有人工智能就没有无人驾驶。AI能够有效解决无人驾驶安全性、实时性等重大挑战。无人驾驶起步阶段面临很多问题,既有市场层面的,也有技术层面的,比如,技术是否可行,采取视觉为主还是多模态,能不能端到端,如何进行强化学习,高精地图是否必须等。再比如,无人驾驶如何逐步实现,选择车路协同还是单车智能,渐进式还是直接跳到L4,开源还是闭源,最终胜出的是OEM、新势力还是高科技公司。此外,有没有真正用户的需求,产业生态如何构建,采取什么样的商业模式等,都是挑战所在。
过去两年,人工智能势头迅猛,无人驾驶也进入加速发展,谷歌Waymo在美国旧金山、洛杉矶推出,体验很好。特斯拉宣布CyberCab将在2025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投入运营,2027年量产。国内企业去年进展很大,地平线、文远(知行)、小马(智行)成功上市,百度的萝卜快跑在很多城市开始商用,是重要的里程碑。
在国家层面也有很多动作,网联云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在十几个布局。比如,北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自动驾驶技术在北京亦庄实现多场景应用,500平方公里扩区覆盖也正在推进。
中国的无人驾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无人驾驶的底层逻辑有两个:一是增加安全性。要达到人类驾驶的10倍,甚至100倍更多。二是降低出行成本。根据方舟投资(ARK)的报告。过去一百年,出行成本从马车到汽车下降了1/2到1/3,汽车出现以来,变化不大。但无人车之后,将再次下降1/2到1/3。
五年前,我组建了智能产业研究院(AIR),无人驾驶和具身智能是重要研究方向。我们有三个核心观点。一是坚持多模态感知。不仅要有视觉,也要有激光雷达,以及其他传感器。二是坚持轻地图AI导航。无人驾驶需要地图,但是不需要高精地图。三是坚持端到端。目前还需要很多核心技术,比如,数据平台、仿真模拟平台等,推进无驾驶标准的完善和产业落地。
AIR是智能产业研究院,产业是很重要的部分,90%的项目都是和产业合作,与奔驰、BMW以及联想、小米、毫末、滴滴、地平线等,在无人驾驶、智驾等方面,都有深度合作。在把无人驾驶和具身智能的仿真平台和大模型运用到智驾发展进展很大。我们与百度Apollo合作,四年前,在亦庄部署首个L4+车路云一体化方案。去年发布第一个开源端到端L4系统AIR ApolloFM大模型,目前在无锡有车辆正在运营。
我们也很高兴的看到,无人驾驶已经在中国实现城市的全域运营,武汉的萝卜快跑已经开放了3000多平方公里,覆盖人口大约1700万。上千辆车,完全无人,整个城市的收费运营,可以说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商业化。
对无人驾驶的五个观点
第一,无人驾驶是具身智能的重要领域,将是第一个能通过新图灵测试的具身智能。第二,人工智能大模型,特别生成式AI,对无人驾驶是巨大推动,能够有效解决无人驾驶数据不足、数据corner-case等问题。第三,无人驾驶需要多模态AI技术,数据源越多,决策越准确。第四,L4无人驾驶将以单车智能为主,车在没有任何外力辅助的时候一定能开起来,车路协同、云是重要的补充,提供更多安全冗余和智慧交通支持。第五,无人驾驶的ChatGPT时刻今年就将到来,当然这有赖于Waymo在美国、百度在武汉的实践。但规模化需要更长时间,我相信10%的新车将在2030年有L4的能力,那时无人驾驶的DeepSeek时刻就来临了。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