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两年一度的上海车展正式开幕,作为新汽车***下的高级别车展,本次车展以 “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为主题,参展企业涵盖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智能驾驶、供应链技术等多个领域。智能汽车时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阶智驾、AI大模型、多模态感知等前沿技术加速落..
4月23日,两年一度的上海车展正式开幕,作为新汽车***下的高级别车展,本次车展以 “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为主题,参展企业涵盖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智能驾驶、供应链技术等多个领域。智能汽车时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阶智驾、AI大模型、多模态感知等前沿技术加速落地,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将在上海车展正式亮相。
我们也看到更多汽车高管发表观点,预判未来。欣旺达动力营销体系总裁代志华表示,欣旺达随时准备了钠电池,有客户需要,就可以做。近30年锂电经验积累,欣旺达把钱放在刀刃上。对全固态电池,我们也有相应的研发的投入,目前公司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经完成开发,能量密度300Wh/kg,循环超过1100圈,通过穿钉和170°C热箱测试。但是,毕竟它的成本很高,要大规模的商用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还需要时间。
新浪汽车:您觉得这次上海车展跟以往的上海车展相比有什么区别吗?
代志华:我觉得这次车展参展商更多,车型也更多,而且智能化也更多,相比之前来说观众也更多一些。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相对之前而言有一些升级。
新浪汽车:价格战作为汽车行业普遍而言最大的挑战,其压力逐渐从主机厂转加到了供应链企业。您认为作为知名的电池供应商,如何平衡成本和价格的压力呢?
代志华:现在竞争非常激烈,很多车厂也选择了降价。但是从车本身来讲,大家的竞争也会逐渐走向成熟,不再仅仅是价格的竞争,还有很多性能的竞争、品质的竞争。实际上我们作为零部件供应商,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初就面临着很激烈的竞争。所以面对这种竞争,作为一个几十年的电池企业,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技术、制造、整个运营、供应链上面,怎么能够把我们的成本做到极致,同时又要保证电池的超高的安全和质量,我们都有相应的准备和积累。而且我们面临的是专业的、在选择供应商模式和价格谈判能力方面都非常强的采购客户,经过激烈竞争的环境和大客户的锤炼,我认为我们能够很好地活下来。
新浪汽车:您觉得从现在起的未来三到五年内,整个汽车行业技术突破最有可能来到一个所谓的“Chat GPT”时刻,给大家带来焕然一新的技术方向会在哪里?
代志华:从整个行业上面,我们不敢做过多的评判,只能谈谈自己的感想。我认为从电池方面,大家会看到能量密度越来越高,低温性能越来越好,安全性也越来越高,充电速度越来越快,比如欣旺达是最早提出以及商用量产超充电池的。从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方面,会越来越把人们从传统驾驶中解放出来,在座舱内部也能够舒适地享受各种娱乐环境。总体来说就是智舱和智能辅助驾驶这两个方向。
新浪汽车:欣旺达未来的业务会不会覆盖这两个方向?或者会对这两个方向有什么助力的方式吗?
代志华:对于动力电池以及控制车内的各种设施并使其更加自动化,我们都有相应的产品,在汽车电子部分包括电池管理系统、车身控制系统、域控制,都有相应的产品来帮助实现。
新浪汽车:对于此前友商发布的钠离子蓄电池,这种不同材料的研发层面咱们有在布局吗?
代志华:其实我们电池布局比较早,产品的进展也很快,我们已经有了,随时有客户需要,我们马上可以启动整个产线的建设。所以对于不同材料的大批量生产,我们是具备这种能力的。而且我们不仅仅只研发了一代,我们对钠电池的研究有持续、详细的规划。我们钠电池的进展是如果有客户需要,我们马上就可以去做。无论是钠电池还是锂电池我们都有相应的技术积累。
新浪汽车:欣旺达好像并没有怎么宣传过这个钠离子电池的研究?
代志华:欣旺达是一个整体比较低调务实的企业,因此对于我负责的Marketing and Sales在品牌的宣传上相对来说也更务实一些,没有大规模地宣传。但是我们都有相应的产品准备。
新浪汽车:现在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ToB企业开始做ToC的事情,让自己的品牌产品在整个市场里面获得更多的份额,从而在营销势能上去反哺一些车企。我们可以看到友商的这几个电池都有自己单独的品牌,但是欣旺达好像没有这么做过。因此在我看来,欣旺达还是在做一个很传统的对企业、对客户负责的事情,但是很少会增大自己的话语权。
代志华:其实这与我们的企业文化,也与我们创始人低调务实的性格有关。我们对电池也有相应的品牌定位:对于我们的乘用车超充、欣星驰、欣星耀,以及商用车超充的解决方案,我们都有相应的品牌。但是我们没有做大规模的宣传,因为我们创始人坚持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不要把钱花到没有用的地方。我们面对的是b端的客户,我们会尊重这个车企本身的质量管理和供应商的选择,我们也相信我们选择的车型都是业界比较有名的,包括大众、雷诺、Stellantis、理想或其他的一些著名车企,它们本身建立了自身很强的品牌,这些著名的车企选择一个车厂、部件供应商是有严格规定的,甚至会经过两三年或更长时间的认证。因此我们要保证自己的产品在整个公司、研发、制造、供应链、产品质量的全方面保证。只有在这种严格的情况下,造出的产品才是安全的。当然最近两年我们也做了一些宣传,只是没有做到很大的投入,想把钱用到刀刃上。我们更想做一个好的产品,帮助我们的客户成功,而不是让我们特别有名。
新浪汽车:微博上有一种现象:有的时候用户在选车的时候,一个理由可能就够了。如果一个品牌的产品在C端的声量上没有那么好的一个积累的话,用户可能会在这个条件上不去考虑购买这个品牌。在这方面欣旺达有什么考虑呢?
代志华:其实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借此机会呢也给我们的消费者传递这个信息:我们希望做一个优秀的产品,把钱把放在刀刃上。同时,我们也会在未来的时间多和我们的客户联动展示品牌形象,把我们的声音说出来。其实很多世界著名的大家耳熟能详的产品,背后反倒有一些非常高端重视质量的好的产品没有去宣传,欣旺达就是这样一个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商,我们仍然会坚持做好的产品,我们未来也会努力在消费者面前多出现。
新浪汽车:电池与主机厂搭载到产品上的合作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整套方案,另一种是定制方案。想请问一下在这两种方案中,主机厂与电池厂如何在安全层面协同?
代志华:因为电池的安全是全面的,有五个层级的安全设计,从系统的安全、模组的安全、电芯的安全、本质的安全还有材料等等的安全。专门针对安全方面我们就有300多项专利来全方位控制。为了保证我们的客户不要因为安全出了问题影响到我们的整个品牌,我们在努力给很多客户共同地去设计产品安全互相审核的一个方案。如果我们只卖电芯,我们也会给客户探讨整个模组的设计,看能不能保证它的安全。我们也会深度的给我们的客户交流,所以定制方案基本上是风险均摊的情况。不过我们也需要第三方能够做出比较客观的根本原因的分析,但是我们不希望有这种事发生。
新浪汽车:目前欣旺达对于固态电池的研究是怎样的情况?您预估欣旺达的固态电池可能在什么时间点会有一个量产?
代志华:你这个问题也是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固态电池炒的也比较热,每个公司都纷纷说出了他们的半固态,说出他们的road map,也有很多说他们已经做出了固态电池装了车等等。我们确实在这方面投入很大,也有相应的团队,目前我们半固态已经是B样,都冻结了。大家看外面的无人机其实就会搭载半固态电池。对全固态电池我们也有相应的研发的投入,目前公司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经完成开发,能量密度300Wh/kg,循环超过1100圈,通过穿钉和170°C热箱测试;第二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为360-400Wh/kg的电芯样品已经开始进行中试试验;第三代全固态电池已完成小试,容量20Ah,能量密度400 Wh/kg。同步正在设计全固态电池产线,预计2026年可达量产水平,同时电芯容量可以提升至60Ah。但是,毕竟它的成本很高,要大规模的商用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还需要时间。
新浪汽车:您估计这个时间是一个什么量级呢?
代志华:这个不好估计,因为每年大家都会说还有5年或者说更长时间。这个是与成本、整个产业的成熟度相关的,不断有新产品出来不意味着能真正大规模商用,所以还不好说大规模商用的准确时间。
(责编:王子祺)来源:新浪汽车原创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