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车展对话|大众品牌全球CEO施文韬:加大在华投入,是大众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

车展对话|大众品牌全球CEO施文韬:加大在华投入,是大众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

原创 “大众汽车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已超过40年,今年也是我们全力推进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关键之年。中国一直是我们全球最重要的市场,并将在未来继续发挥核心作用。”4月23日,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施文韬在接受包括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大众将持续加大在中国的投入,..

原创 “大众汽车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已超过40年,今年也是我们全力推进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关键之年。中国一直是我们全球最重要的市场,并将在未来继续发挥核心作用。”4月23日,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施文韬在接受包括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大众将持续加大在中国的投入,与本地合资伙伴紧密合作,不断提升本土化技术能力。这不仅是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更是大众汽车品牌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大众汽车亮相三款全新概念车,包括基于CMP平台和CEA架构的紧凑级纯电概念轿车ID. AURA、首款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车ID. ERA,首款全时互联全尺寸纯电SUV概念车ID. EVO。

在多款车型的支撑下,大众汽车宣布,未来三年将在各相关细分市场推出超过30款极具竞争力的新车型,涵盖纯电、插混和增程式车型,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从全球视角来看,近年来插电式混合动力的发展势头非常明显,已经在多个市场中取得了显著进展。相比之下,增程式技术的发展速度虽然不如插电式混动,但也已经进入了正轨,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其接受度高于其它国家和地区。中国市场的这种特有趋势,既得益于政策层面的支持,也受到市场结构和消费者需求的推动。”施文韬表示,上述因素促使大众针对不同动力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投入和产品布局。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孟侠(Stefan Mecha)预计,在未来6至8年内,增程式技术依然会拥有一席之地,不过这一判断的最终验证权在消费者和市场手中,而非由车企单方面决定。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战略上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以便及时响应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除了通过动力形式多样化押码新能源赛道之外,在智能化时代,大众汽车也在积极融入中国本地的出行生态,开始充分利用中国在软件、算法、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优势。

“我们深知,在中国市场无法靠单打独斗取得成功,必须与本地生态系统协作共赢。”据孟侠介绍,大众 当前在与包括小鹏汽车、地平线在内的本地科技伙伴展开深入合作,进一步完善其本土化生产和研发体系。目前,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90%以上的零部件已经实现了本土化生产,“这为我们在智能电动化领域的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第一季度,大众集团全球交付量达213万辆,同比增长1.4%。其中,中国市场交付量为64.41万辆,同比减少7.1%。即便是作为合资巨头,大众同样要面临新能源浪潮下自主品牌的挑战。

“本土化进程中也存在挑战。中国市场瞬息万变,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我们需要始终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同时与本土合作伙伴保持紧密合作,确保研发和生产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孟侠坦言。

受访人: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CEO 施文韬(Thomas Schfer)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 孟侠(Stefan Mecha)

以“中国速度”推进转型

问:自从上次上海车展(2023年)以来,请问您对上海车展以及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的感受有没有什么变化?

施文韬:2023年的上海车展对大众汽车品牌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那一年,我们正式启动了“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如今,这一战略已全面落地。目前,大众汽车品牌在位于中国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汇聚了3000名专家,携手合资伙伴,专注于与中国市场高度相关的技术研发。

这些努力已经开始结出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我们全新的概念车型。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也紧跟着这个发展的步伐。

问:中国是大众汽车品牌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也是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市场。如何评估中国市场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大众汽车品牌是否考虑将更多全球资源进一步向中国倾斜?

施文韬:大众汽车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已超过40年,今年也是我们全力推进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关键之年。中国一直是我们全球最重要的市场,并将在未来继续发挥核心作用。我们已经并将持续加大在中国的投入,与本地合资伙伴紧密合作,不断提升本土化技术能力。这些努力不仅是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更是大众汽车品牌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

在量产车的技术领先方面,我们也在努力取得突破。到2030年,中国在整个品牌中的战略地位将愈发重要。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对智能科技和信息娱乐系统等科技的需求非常高,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期待值为我们带来了诸多启发。这些趋势不仅影响着我们在中国的产品开发,也为全球市场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们的德国研发团队与中国团队保持着紧密合作,在信息娱乐等关键技术领域进行协同创新。中国在这些方面的技术积累已经成为全球其他市场可以借鉴的典范。因此,中国不仅是大众汽车品牌的重要市场,更是我们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问:在与本土企业协同方面,有哪些安排和举措?

孟侠:回顾过去40多年,中国市场飞速发展,我们与中国市场也始终同频。上汽、一汽以及江淮汽车等都是我们长期深度合作的伙伴。

在智能化时代,大众汽车品牌也在积极融入中国本地的出行生态,充分利用中国在软件、算法、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优势。我们正在与包括小鹏汽车、地平线在内的本地科技伙伴展开深入合作,借助其在辅助驾驶和车载系统领域的能力,共同推动我们面向中国市场的智能化产品开发与标准建立。同时,我们也与工业设计公司展开合作,加强产品设计与智能系统的协同创新。我们深知,在中国市场无法靠单打独斗取得成功,必须与本地生态系统协作共赢。

在过去三至四年中,我们逐步突破了原有全球技术体系与本地市场之间的适配“壁垒”。通过深化本地化合作,我们已经能够将技术快速引入并落地于中国市场,并大幅缩短新产品的上市周期。

展望未来,至2026年我们已规划推出一系列新车型,虽然部分细节尚未对外披露,但可以明确的是,这些产品已经蓄势待发。

:大众汽车品牌如何看待中国辅助驾驶技术在快速发展后出现的理性反思?在技术进步与安全保障之间,大众汽车品牌是如何实现平衡的?

孟侠:近期的一些事件表明,辅助驾驶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我可以代表大众汽车品牌明确地表示,智能化研发、辅助驾驶以及道路测试都是我们品牌核心DNA之一。为了实现“安全第一”的目标,任何外部因素都不会动摇我们在安全方面的承诺,这一原则始终坚定不移。

有声音质疑我们的推进速度是否偏慢,但大众汽车品牌始终坚持严谨的测试流程。无论是冬季、夏季,还是在中国复杂多样的各种气候环境中,我们都进行大量实地验证,确保系统在各种极端条件下都能稳定运行。我们的发展节奏始终以安全为首要前提。关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我们也始终强调这一系统的辅助性质。

因此,我们通过经销商网络、线下门店及线上平台,不断加强对消费者的沟通,明确系统的功能边界与使用方式。我们希望用户清楚了解他们可以依赖高级驾驶辅助完成哪些操作,哪些则仍需人为干预,确保人机协同在认知和行为层面都保持一致。

中国消费者对技术的接受度高、理解能力强,对辅助驾驶技术有高度的兴趣与热情。大众汽车品牌也会持续倾听并满足他们在辅助驾驶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

问:中国燃油车市场整体份额在逐渐萎缩,未来,大众汽车品牌在电动车市场的发力以及整体转型过程中,如何确保利润能够实现平衡和增长?

孟侠:确实来自中国市场的利润贡献正在下降,这和市场动态的变化密切相关。去年,我们在中国市场共销售了220万辆汽车,其中燃油车占了大约200万辆。这些数字表明燃油车仍是我们的核心业务,并且表现非常出色。

但我们也非常清楚,未来的盈利能力需要持续改进。电动车领域的挑战在于如何降低成本,同时维持产品的价值。诸如电池技术、全栈技术和低成本材料等,都对市场和车型的盈利能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在成本控制和产品价值之间取得平衡,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为了增强竞争力,我们在中国拥有3000名工程师,加上合资企业的研发力量,总共有超过8000名工程人员参与产品开发。这种本土化的研发能力,使我们在中国市场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也为未来盈利能力的改善提供了保障。

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当前市场的复杂性。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电动车领域找到盈利的路径,并确保整体业务的可持续性。

加速新能源布局成主要任务

问:大众在本届车展上亮相了首款增程式概念车。当前,关于增程式技术的定位存在一定争议,它究竟是过渡方案,还是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分支?大众汽车品牌如何看待增程式技术的未来,在该细分市场中希望达到怎样的目标?

施文韬:我可以从全球视角进行简要的回应。近年来,插电式混合动力的发展势头非常明显,已经在多个市场中取得了显著进展。相比之下,增程式技术的发展速度虽然不如插电式混动,但也已经进入了正轨,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其接受度高于其它国家和地区。

中国市场的这种特有趋势,既得益于政策层面的支持,也受到市场结构和消费者需求的推动。这些因素促使我们针对不同动力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投入和产品布局。

增程式技术未来将在特定细分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就车型尺寸而言,增程式动力系统可能更适用于中大车型,在这些车型上可以更好地平衡续航、性能与成本。例如,未来在大众汽车品牌的ID. 家族中,我们可能会探索将增程技术应用于全球市场的可行性。同时,对于小型车,纯电驱动仍具有显著优势,更有可能通过轻量化设计和电池成本的优化来提升市场竞争力。因此,我们也会在这一细分市场继续保持专注。

孟侠:对大众汽车品牌而言,我们始终认为,应当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驱动方式和动力总成选择,无论是纯电动、插电式混动、燃油还是增程式技术。当前,我们在燃油车市场中依然保持领先地位,2025年第一季度的市场份额达到16.5%,展现出强劲的市场表现。然而,在插电式混动及增程式领域,我们的市场占比接近于零,这说明我们的产品布局和投放力度尚有提升空间。

预计在未来6至8年内,增程式技术依然会拥有一席之地,不过这一判断的最终验证权在消费者和市场手中,而非由车企单方面决定。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战略上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以便及时响应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这也意味着,我们未来的产品研发将更加注重多元化。例如,为同一款车型提供纯电和增程等不同驱动形式的版本,以覆盖更广泛的市场需求。这种策略有助于我们更贴近用户,更精确地定位产品。正因如此,大众汽车品牌当前正集中力量推进未来产品攻势,加快推出更多符合市场趋势、切合用户期望的车型。

问:现在可能并不是大众汽车品牌最好的阶段。但我们注意到,大众汽车品牌正在推出一些新车型和新的架构,这些变革、新架构和新车型将带来怎样的积极改变?在相对长期的时间内,您对市场表现的预期是怎样的?

孟侠:市场环境总是充满挑战,但我们需要保持灵活性,抓住机遇并相信我们的应对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在新能源领域加速布局。2026年,我们计划推出11款新能源车型,这些车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我们刚发布的三款概念车。这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信号,表明大众汽车品牌正在积极转型,同时保持产品的竞争力。

尽管新能源市场在快速增长,但燃油车目前仍占据重要地位,依然是市场的“半壁江山”。事实上,我们在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达到了200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虽然面临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仍然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和优秀的产品阵容。燃油车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我们向智能电动化方向转型。

好消息是,我们已经有一些非常优秀的车型进入市场,并且整个产品阵容非常平衡。我们不仅在燃油车领域继续保持优势,还在新能源车领域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加速推进未来车型的研发和投放。

因此,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我们正在努力让这些新的架构和车型成为推动品牌声誉和市场表现提升的重要动力,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值得信赖的产品

来源:凤凰网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