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多家新能源汽车品牌接连发生车辆自燃事故,再次将动力电池安全推向舆论焦点。动力电池安全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消费的重要因素,而电池安全重在运行过程中的监控,“充电”这一曾被忽视的环节,正悄然成为行业破局的关键——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头部充电桩运营..
今年以来,多家新能源汽车品牌接连发生车辆自燃事故,再次将动力电池安全推向舆论焦点。动力电池安全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消费的重要因素,而电池安全重在运行过程中的监控,“充电”这一曾被忽视的环节,正悄然成为行业破局的关键——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内头部充电桩运营商特来电已通过大数据技术,提前预警13.8万次安全事故隐患。
充电桩的“第二重身份”
传统认知中,充电桩仅是能量传输的“搬运工”,但伴随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2000万辆,其作为车辆高频交互节点的价值被重新审视。“车辆每次充电时,电池的电压、温度、SOC等数据都会在充电桩上‘留痕’。”某新能源车企电池工程师向记者解释,“这些动态数据若能实时分析,相当于为每块电池建立了‘充电心电图’。”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企业将边缘计算、AI诊断模型植入充电系统,构建“充电即体检”的新模式。当车辆充电时,系统可通过大模型完成数百项参数分析,并与云端历史数据比对,捕捉电池异常征兆。
特来电电池大数据总监尹玉鹏表示,“公司投入对充电过程的安全防护已经有10年之久,从最初仅依赖于电压/温度异常数据的被动响应,到目前已经能够通过大模型技术,完成20亿参数神经网络分析256维电池特征,高危充电阻断准确率已达到99.9%。”这也就意味着只要车辆在特来电充电,有电池高危特征基本都能识别并阻断充电。
记者发现存在安全防护功能的充电桩品牌并不在少数,滴滴旗下的小桔充电官网也有关于充电安全防护的描述,能够实现车型级、车辆级、电池级、电芯级等四级防护,能够通过实时监控,并触发防控手段。
如何从数据中“预判”自燃风险?
记者调查发现,该技术的核心在于两层防护逻辑:充电设备的防护和充电大数据的防护。充电桩内置高精度传感器和算法模型,在充电过程中采集并分析电池包温度、电压等关键指标,有电池过压、压差、过温、温升、温差等明显的参数异常直接终止充电。不过,有些车辆自燃前的数据异常特征更加复杂,就需要算力更大的云平台进行深度计算,这就是基于充电大数据的防护。先进的AI大模型,通过将地域、气温、充电倍率、加热状态、历史数据等多维度充电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发现埋在复杂数据里的充电隐患。
充电数据分析是否真的有效?尹玉鹏通过后台充电日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便于直观分析的防护案例:“这是一位山东临沂的车主,在2024年5月27日充电时,温差达到16度,高于了该地区同车型的平均最大温差(4.94度),6月4-11日的充电日志看到最高温度到56度。而且,这个指标明显在近一个月内有持续上升恶化的趋势。我们第一时间向他发送了高危预警信息,提醒他及时到4S店进行检测。该车主检查后发现,电池包里有几块电池已经鼓包漏液,再开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一次预警避免了一次灾难。上海车主李女士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中的一条特来电预警短信:“您的车辆在3月18日充电时检测到电池电压异常,建议立即检修!”经4S店检查后表示,确实有存在电压一致性问题,其中一节电芯存在问题,若继续使用极可能引发热失控。“有这个系统很放心,现在我每次充电都会查看APP里的电池健康评分。”李女士表示。
新能源领域专家表示,“充电桩网络的分布式特性,使其比车载BMS更易实现跨品牌、跨车型的数据联防。充电运营商的数据能力恰好填补了车企单一监控的盲区。”“充电运营商作为第三方,会更客观的向用户预警风险,而不会过多考虑是否对车辆口碑造成影响,很适合作为行业监督角色。”
当电动车自燃事故刺痛公众神经时,一场以充电桩为支点的技术革新正在重塑安全防线。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竞争中,充电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程度和安全防护能力,将比续航里程更能定义行业市场成熟度。
来源:界面新闻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