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以创新引领发展 推进产品智能化到产业智能化
- 行业动态
- 2025-03-31 11:59
3月29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高层论坛在京召开。作为本次大会的重头戏,高层论坛围绕“夯实电动化 推进智能化 实现高质量发展”主题,汇聚了来自政府、汽车、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的代表,共同探讨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动能,为建立..
3月29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高层论坛在京召开。作为本次大会的重头戏,高层论坛围绕“夯实电动化 推进智能化 实现高质量发展”主题,汇聚了来自政府、汽车、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的代表,共同探讨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动能,为建立面向未来的企业竞争战略和发展模式,打造面向新一代汽车的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擘画蓝图。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万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论坛中就“创新引领,跨界协同,加快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发表致辞。他指出2024年汽车产业的边界在不断扩大,成为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协同高效、韧性安全和低碳可持续的新能源新型现代产业化集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了1286.6万辆,在新车总销售量中的占比达到了40.9%;公用充电桩保有量达到了357.9万台,私用桩保有量达到了923.9万台;50多个城市开展了智能网联道路测试示范。他强调,下一步重点将是推进产品智能化到产业智能化,尤其是在智能网联化建设方面,要继续以深层化的人工智能发展来构建云端计算平台,使云端计算平台与车端实现协同,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具身智能。
以下为万钢发言实录,汽车之家进行精编: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再次参加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科协向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实现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我想就“创新引领,跨界协同,加快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想法。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去年以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情况。
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再创新高,达到了1770.7万,同比增长了24%,新能源汽车在世界的渗透率达到了19.3%。其中欧洲地区的新能源汽车略有波动,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了309.5万辆,同比微降2.3%。美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提升,销量达到了158.8万辆,同比增长了6.9%。中国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去年销量达到了1286.6万辆,同比增真了35.5%,市场渗透率达到了40.9%。
从2025年1月份看,欧洲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回暖,同比增长约20%,美国销量在进一步扩大,同比增长将约10%。
下面,我想从四个方面谈谈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看法:一、统筹协调,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二、拓展赛道,推动汽车产业升级;三、创新引领,推进产品智能化到产业智能化;四、坚定信心,携手实现合作共赢。
一、统筹协调,构建新兴产业生态
汽车产业电动化在有序推进。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1286.6万辆,在汽车新车总销售量中的占比达到40.9%,插电/增程式汽车的销量达到了514.1万辆,在新能源销售中达到了约40%。去年销量情况看起来有点前低后高,但总体还是平稳增长的态势。
从产业集中度看,排名前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总销量达到了85.4%。排名前五的动力电池企业的总销量达到了84.5%,我国新能源汽车能够持续发展,还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统筹协调,共同发展。
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我们的充换电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和智能驾驶的基础设施都是协调推进的。截至2024年底,公用充电桩保有量达到了357.9万台,这里特别要提出,120kW以上的快充已经占到了13%,我这里说的快充包括快充、超充、闪充等一些快速充电的装置,比去年增加了31.3%。私用桩保有量达到了923.9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57.4%。去年私人买车的同时增加自己使用的充电桩这个速度在加快,桩车比大概是1:2.4(去年这个数字是1:2.6)。换电站的保有量达到了4443台,这也是很快的发展趋势。
截至2024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接近1900GW,最新的报道,现在已经逐步超过2000GW,全世界装机量最大,在我国发电总装机量的比重占56%,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了3460TWh,同比增加19%,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35%。过去我们一直说,如果电是煤里面发出来的,清洁是不是有点问题,可以看到我们的可再生能源在快速发展,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很大的支撑。
截至到2024年底,智能驾驶的基础设施发展,全国共有20个城市和城市联合体开展了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50多个城市开展了智能网联道路测试示范,开放测试道路达到了32000多公里,共发放测试示范牌照8100张,测试里程已经超过了1.3亿公里。
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驱动着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和产业生态发生深刻变化,跨领域的创新主体纷纷入局汽车产业,汽车产业的边界在不断扩大,成为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协同高效、韧性安全和低碳可持续的新能源新型的现代产业化集团。
我做了这样一个图,今天看也不全面。首先,传统车企在快速转型,新势力也在不断提升。重要的,在系统和部件当中,动力电池、电驱动、电动控制、电动转向等供应链正在形成。基础建设方面,充电、超充、换电都有一批新的企业融入进来。
如果大家看今天在厅外的展览,可以看到,我们的芯片、软件等相关产业正在快速发展起来,对于产业更新所需要的新的芯片,特别是智能驾驶的芯片,给予了很好的支撑。
智能网联和导航产业也融入到汽车产业发展中,当前的自动驾驶,今天上午的论坛和昨天的论坛中都涉及到自动驾驶,可以说这个产业也在扩展。更重要的,现在我们已经逐步进入退役电池的回收期,这方面新的企业也在加入进来。所以产业生态的扩张,也保证了新能源汽车和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同时,更多的创新技术、成果也都外移到现在新的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产业,跟这些智能化的产业都在融合。
二、拓展赛道,持续推动汽车产业升级
近几年,混合动力汽车迎来新进展。
2021年,新能源汽车基本还是集中在中部、南部,颜色从红到蓝是每个省的新能源汽车分布,那时候我经常说还是蓝天一片,北部、东北部、西北部的发展不够均衡。到2022年,就开始拓展。到去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域的推广,特别是向北发展的过程中,插电式、增程式混合动力的销量在逐步增长。2024年,总量1286万辆中比例达到了60%和40%,也就是说过去四年中在总量增长的同时,电动和混动的比例从85%:15%到80%:20%,前年是70%:30%,今年是40%:60%,值得重视的是,去年新上市的插电增程式混动汽车的综合油耗,按照WLTC的数据,普遍都降到了2L/1000km以下,所以节能和减排的效应还是非常高。
从技术层面,今天外面展台上有展示了一批新的混合动力的技术,混合动力技术系统发展呈现了新的趋势,过去一直讲串并联、插电或者增程,现在串并联的模式逐步已经开始进入了产品的技术。发动机,一方面可以直接发电给动力电池供电,就是补充电力的不足。同时高速运行的时候,也可以为主驱动电机提供附加的扭矩。在这种趋势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插电、增程采用了Miller循环发动机新型的变速箱,这些多年积累的研发成果进入了产品系列,发动机预热也为电池包保温、防寒,对于北方地区特别是低温的时候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总结来说,全面市场化的需求推动了插电、增程、混合动力的技术创新,通过内燃机的高效优化和充电系统的深度融合,结合现在智能化的控制策略,提高了节油、减排、降耗、冷启动、能量回收的性能,实现了混动系统综合效率的不断提升,也为下一步氢基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另外一个角度,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工程取得了积极成效。五年前,我们启动了城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群和氢进万家等示范工程,在这些示范工程的引领下,八大核心技术电堆、膜电极等,特别是循环泵、空压机这些关键技术,都实现了自主化突破,而且成本大幅度下降。
燃料电池核心系统的指标明显提升,头部企业的电堆功率密度提升了66.7%,系统耐久性也提高了2倍。燃料电池汽车应用于港口、矿山、钢厂等重点作业和区域,以及区域的冷链物流等多种场景,输氢管道、加氢站、氢能基础设施持续推进,截至2024年底,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达到了28000多辆,主要是用于商用车。为什么主要在商用车?因为我们国家商用车的碳排放占整个汽车交通碳排放的52%,所以要解决低碳问题,燃料电池仍然是一个很好的发展。
跨区域的示范和多领域应用是推动氢能和燃料电池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借鉴北京冬奥、氢进万家等一些示范工程的经验,通过氢能高速、港口、园区、社区建设,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船舶等的示范运行,探索氢能在跨领域、多层级下高效安全利用的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氢能综合利用的样板工程。
面向下一步,我们应该继续推动氢能高速长江经济带氢走廊的建设,以氢能交通,结合清洁的氢能,在精细化工、电子半导体等高附加值的领域,通过多样化的应用牵引,来降低清洁氢的应用成本,优化绿氢的应用环境,支撑燃料电池汽车实现更大规模的跨区域应用。所以新能源汽车的赛道还需要继续扩展,来推动全域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三、创新引领,推进产品智能化到产业智能化。
目前,液态动力电池、固液混合电池、全固态电池都在同时铺开,目前我们还要不断拓展液态动力电池的提升上限,推动高安全、全气候、高比能液态动力电池的广泛应用和技术创新。
经过多年的努力,固液混合电池率先开展了研发应用。在固液混合电池的制造过程中,许多企业实现了电解液的原位固化或者正极包覆等新技术,有效降低了有机电解液用量,也提高了电池安全性,目前已经开展小规模的装车配套,装车数量由百辆级迈向了千辆级,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快突破成本、环境适应性、循环寿命等技术瓶颈,来推进固液混合电池系统化、产业化的发展。
对于全固态电池,目前全球范围整体处于研发和中试阶段,因此我们要持续加强全固态电池的关键科学问题、工程化与产业化技术难题的研发攻关,这次会议的分论坛中大家这方面的讨论也比较多。
面向未来,我们还要加强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稀有金属等一些新的前沿基础领域的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也就是无论从近、中、远,包括现在的基础研究,我们都应该全方位的部署,我知道相关部门也对这方面进行了深入考虑。
今年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关于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的问题,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目前进入了规模化的退役阶段,从2010年的“十城千辆”开始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许多电池开始了循环使用。我们国家形成了一个模式,从电池生产,在退役当中一些电池可再利用,同时有一些直接进入循环环节。这次会议上提出,回收利用要求强化全链条的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现在许多新产的电池已经开始有了电池护照,来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的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的可追溯。据我了解,我们一些电池生产企业也愿意加入到回收过程中,就形成了电池生产、应用、退役利用、回收的闭环,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所以我们要落实好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策。
在智能网联化建设方面,为了实现车路云协同的具身智能目标,我们需要构建智能网联汽车的功能结构。因为在过去几年中,各个企业都在持续推动适用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的技术架构的更新,各个企业都不一样,但是基本形成以新型底盘架构、综合感知和中心计算平台域控制器的控制系统以及智能网联操作系统为底层结构的架构。
新型底盘集成了动力电池、电驱动、线控转向、制动、油门等部件,承担着车辆自动控制的执行性能,向着结构的集成化、驱动的分布化、控制的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智慧车身当中,布置了多样化的传感系统,把中心计算机作为汽车的大脑,主要完成感知处理、行为预测、轨迹规划、智能决策,新型底盘执行机构来予以高效执行,两者协同,形成了单车智能的基础。所以2024年,乘用车新车中的具有组合辅助驾驶功能,我们所说的L2或者L2++这样的产品,产品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57.3%。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单车智能的方案还是基于实车数据的大模型和安全兜底的模型,包括交通规则、舒适性等。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以深层化的人工智能发展来构建云端计算平台,使云端计算平台与车端实现协同,车端的数据可以通过网联技术上传云端,来进行数据标注,开展大模型的训练。经过验证以后模型化,最后的目标还是要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具身智能”。
特别要指出,各个企业在底盘、中心平台、云计算平台中都采取了相关的网络安全设计,用于防止外来的侵入,保障自动驾驶的安全。过去分散式的域控制系统进一步整合,形成了域控制器+中心计算机的架构,对相应的车端芯片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我们也以此推动国产车用芯片的性能提升和规模化应用。
我们国家的车路云协同是实现智能网联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逐步看到,得益于C—V2X的应用,在一些示范区看到,车辆进入交通路口前就能够事先知道路口的交通状态,为车辆提供超越视野的认知能力。在崎岖的山路,路侧的灯杆能够感受到道路条件、交通运行,在弯道来车的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供山路运行安全性。
现在大家可能都有体会,如果开启我们的手机导航,就能够看到下两个红绿灯的状态,和可以绿波行驶的动态绿波的情况。
这是导航产业,根据道路轨迹、行车轨迹的大数据计算得到的数据,但是导航精度还需要提升。
与此同时,还需要把导航的信息和区域的实时交通信号能够连接起来,能够得到更精准的大数据导航体系,这点北京的高阶自动驾驶示范区,我去到亦庄调研了这些情况,他们通过网联信控的优化、综合的措施,实现车均拥堵时间降低了30%,行车的平均速度提升了近50%,也为我们下一步的自动驾驶提供了更精确的导航数据。
因此我们也建议,将智能网联基础设施要求纳入到城市更新与建设的相关规划,推动5G通信、路侧感知、高精地图等数字化基础与相关领域的数字化建设的高效协调,来探索新型基础设施可持续的运行。
我在调研中也了解到,北京东四环路的全要素大修工程正在尝试改变以往单一道路维修模式,统筹了公安、交通、城建各部门的需求和力量,来协同推动道路交通设施和网联设备的设计与建设的改造。
我们建议,要秉承着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则,建立并完善基于功能分类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的网络产品,进入准入和测试标准,来制定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总之要加快推进L3级自动驾驶的规模性上路通行。
因此可见,我们一直所说的“聪明的车+智慧的路”,既可以推进汽车的发展,又提供了道路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网联协同的产业,首先可以以交通数据和导航数据的相互准入、相互通信为切入点,推动城市化交通信号和车载导航的互联,以大数据绿波导航加上实时的交通信号赋能,来助力城市交通效率的高速提升。
伴随着L3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成熟,自动驾驶的系统正在加速从辅助驾驶,我刚刚说的L2++向主导驾驶升级,对于自动驾驶而言,L3自动驾驶是用户认知、技术创新和安全责任的拐点,是最终实现全自动驾驶的必然之路。
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个协同发展的机遇,来推动自动驾驶自动升级。
发展智能网联驾驶技术系统,首要任务还是实现汽车驾驶的安全便捷和道路交通的高效通畅,当前的主要途径是探索自动驾驶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解决的方案。
道路交通是基于交通规则的参与交通的汽车互相之间的博弈,提高这个自动驾驶的博弈能力,就能够提升安全功能和交通效率。
提升这样的博弈,需要我们探索在车路云协同下,通过汽车的上传数据标注自动驾驶大模型,来形成优化驾驶的场景,这些典型的场景还要通过我们建造各地的示范区在封闭性道路进行模拟化的测试,通过云端控制,假人、假车、自行车,来模拟复杂的交通情况,最终达到自动驾驶。
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交通路口交通灯失效了,它的规则就发生了变化,这时候我们的自动驾驶汽车要能够识别这样的情况,同时适应这种情况下还能够实现他的自动驾驶。比如右侧下面的自动驾驶汽车,要辨别过往的人群,辨别道路设施,同时在下一路口要自觉辨别它的发展,这样才能够实现复杂交通情况下的建设。
这就是我们说推动自动驾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能够解决一些复杂情况下自动驾驶所碰到的情况。
对于汽车产业来说,我们还要继续推进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的前沿创新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因为轻量化的发展是降低汽车耗能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智能驾驶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们很多汽车都在推动轻量化材料、一体化压铸、极简化的工艺、模块化的制造和导视装备等一套新型的产业生产技术。
下一步,我们要在单项制造技术的基础上,要使整个企业或者产业在产业大模型支持下,推动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供应、经营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全环节应用。这就是我想大家在讨论的,我们过去把注意力放在产品的智能化,所谓的AI car,现在要通过产品的智能化向产业智能化发展,提供全环节的自动驾驶。
第四,坚定信心,携手实现合作共赢。
需要深化国际合作,让科技创新的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在座有很多合资企业,中国的汽车产业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产业各环节都很主动的拥抱世界、拥抱外资合资企业,共同发展,是我们的理念。所以我们立足国内,还是要抓紧、抓好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机遇,继续扩大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来鼓励外资、合资企业充分利用我国的产业资源优势,和我们本土的企业深化合作与交流,创新合作方式,携手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来共同构建立足于中国开拓全球的发展模式,共创开放包容、合作融通的共同发展的汽车新格局。这些年我们看到很多在我们国家的合资企业已经和本土企业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方面都开展了深化交流,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期间,到昨天的中央外资企业座谈会,我见了一些合资的外资企业,他们对这点都深有感触,他们感到中国的产业链是最开放的,他们也愿意融入中国的汽车产业。
另外一点,我们还要共同的放眼世界,充分依托好“一带一路”、RCEP等这样的契机,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多元化清洁能源的供给环境保护需求的高质量智能新能源汽车产品,为全球实现绿色、低碳、安全、智能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回头想一想,我刚刚见到陈清泉院士,2001年我刚回国,我们国家就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科技规划的制定,到现在20多年了,当时我们要发展新能源汽车,根本还是一个要保护大气环境的质量,另外解决缺油少气的难题,实际全球南方许多国家跟我们一样,城市需要清洁空气、汽车需要发展,但是又要解决油的问题,而我们国家协同发展的模式,我和很多国外朋友交流的时候,他们还是很赞成的,他们愿意和我们共同合作、共同发展。我们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推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开放还是我们今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作为加强国际交流的平台建设,支撑全球汽车产业的协同发展,每年年初有一个百人会论坛,9月份有一个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我们现在正在组织新能源汽车大会,推动国际交流平台的全面发展,使中国汽车产业不断走向国际舞台,同全球汽车产业增进理解互信、深化互学互鉴,实现互利共赢搭好桥梁,支撑构建全球的产业发展的共同体。
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是在海南海口召开,海南是我们国家特殊的岛屿经济区,把2030年停止销售燃料汽车作为他们的一个目标,目前他们依托国家生态文明区的建设、海南自由贸易区建设,打造了像零碳示范区、建设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推动环岛旅游、新能源汽车、实施车路云一体化的应用试点,海南新能源车的销量去年达到了58.2%。今年9月下旬我们在海南召开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希望大家热情参与,同时建议大家可以到海南走一走,体会一下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发展前景,来形成共同的合力,共同推动发展。
来源:汽车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