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智航于骞:智驾这场仗,不打到L4不会结束
- 人物对话
- 2025-04-01 12:08
3月28日-3月30日,以“夯实电动化 推进智能化 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正式举办。在本届论坛的演讲中,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提出携手车企和保险公司落地智驾险,为用户安全负责。演讲过后,于骞在与包括汽车之家在内的核心媒体..
3月28日-3月30日,以“夯实电动化 推进智能化 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正式举办。
在本届论坛的演讲中,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提出携手车企和保险公司落地智驾险,为用户安全负责。演讲过后,于骞在与包括汽车之家在内的核心媒体进行交流时表示,全民智驾时代,更多的落地,也意味着更多问题可能被暴露出来。所以,他认为,在全民智驾时代,安全是智驾的底线、是红线、是生命线。
正是出于对安全的重视,所以于骞才提出打造智驾险的观点。在他看来,每家企业都说自己的智驾足够安全,但只靠自己喊口号没有意义。如果智能驾驶真正实现了事故率和出险率的降低,那在保险测算的时候就会体现出价值。
在于骞看来,当前的智能驾驶行业谈差异化还有点太早,大家仍然是处于技术迭代的竞争中。当前处于卷完高速NOA卷城市NOA的阶段,未来还会卷向L3:“这场仗不打到L4阶段不会终结。”
为了能持续卷到最终阶段,于骞认为最重要的是,避免那些不创造用户价值的无用功,要始终要去围绕着用户价值去构建。轻舟智航的打法就是坚持把平台化做好,以此提升产品能力,降低降低交付成本。
谈到特斯拉,于骞表示,特斯拉仍然有领先性,中国智能驾驶公司几乎都是摸着特斯拉过河的,要给他们足够的尊重。但他同时表示,世界上不止有特斯拉,他们在这个市场依然有非常多的机会。
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 于骞
以下为交流原文(经汽车之家整理修改):
媒体:您觉得智驾平权是好事吗?
于骞:我觉得是好事,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体验到智驾。以前只有豪华车能体验到的,现在10万的乘用车也能体验到,绝对是大好事。对我们也是好事,这个市场空间就更大。
我这次百人会论坛分享的主题是安全,2024年NOA上车量非常大,我们对安全要求特别重视。因为以前可能交付几万台、十几万台顶多了。如果你的交付量很小,很多问题可能都暴露不出来。当你几十万、上百万大规模交付的时候会发现,安全性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安全是智驾的底线、是红线、是生命线。所以,我今天特别跟行业呼吁,我们一定要特别注重安全性,并不是说10万块的车就不需要安全。我们也分享了对智驾的态度,不管中阶、高阶,安全都是顶配。这是我们轻舟对整个智驾安全性的态度。
媒体:全民智驾之后,会有更让更多人选择方案商吗?
于骞:我觉得全民智驾的时代,不管是智驾公司还是主机厂的方案,一定会选择安全、可靠、舒适的驾驶体验。谁做的方案不重要,但是对产品的要求是一样的。
媒体:“智驾平权”对消费市场是狂欢,对于很多中上游的供应链企业会不会是一场噩梦?会不会这波浪潮导致一大批企业很快被淘汰?
于骞:我觉得,如果产品没有做到大规模交付,没有量产经验,这样的供应商会比较艰难。
以前主机厂可能看PPT、看看demo车就定了,现在的主机厂没有看期货的,就看你有没有大规模的经验。尤其是这种非常头部的大体量的主机厂,它一定要看你有没有这种大规模交付经验。因为你只有通过大规模的交付,你的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才能得到真实地验证。
越是负责任的、头部的主机厂,越会看重这件事儿。以前智驾上车率很小的时候,可能这些方面大家也没那么看重。当你有这么大的出货量、社会这么关注的时候,其实是非常看产品力和体验的。
这也是我们轻舟很好的机会。轻舟现在已经有60万台车搭载了NOA的产品,我们预估2025年内可以实现累计100万台车装我们的智驾方案。所以这点上来讲,我们的产品确实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我们的可靠性、稳定性得到了实打实的验证。我们是非常有信心的。
媒体:轻舟为什么要推智驾险?
于骞:这是我们在行业中探讨的方式。我觉得,现在大家都讲智驾,都说自己安全。但是,你出了事还是得消费者赔钱。这个还是L2的范畴,不管叫L2+、还是2++,不管多少个“+”。只有真正的责任主体转移到车来了,才真正进入到L3的区间。这是一个核心。
你如果想说你安全,但怎么证明你安全?假设你把你所有带智驾的车和不带智驾的车做比较的话,它的事故率和出险率确实很低,那在保险测算的时候就会体现出价值。
大家现在为什么做不到这点。是因为没有那么大规模的交付量,也没有那么多统计的数据。当然,我们的技术还没有到那一步。到那一步,一定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因为你既然带来了安全价值,你就会在某一些地方体现出来。大家不是靠口号去说,是靠拿钱投票的。这就是正向的价值循环。不断地加强这部分循环,就是我看到的未来L3真正落地的机会。
特斯拉现在已经开始在美国两个州作为保险人,自己在提供保险。为什么?因为他知道他的车没问题,安全性高。所以,我为什么说你别看大家在卷高速、卷城市,到下一阶段就该卷L3了。可能有些车企能够做到这一点,或者有些玩家能做到这一点,可能也不一定车险。有些如果做不到的话,那就比较尴尬了。
所以,这个行业不是说到城市NOA就完了,他一定会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到L3甚至到L4的阶段。
我为什么今天的主题讲,我们始终是要想到用户的价值创造。你到底创造什么价值?如果你创造安全价值,那你又在什么地方能体现出你的安全价值?而不是喊口号。
媒体:您刚刚提到智驾,非常强调安全。您觉得在接下来的方案上面一定会存在激光雷达吗?
于骞:激光雷达,我理解它是一个产品的选择,而不是一个技术选择。
长期来看,视觉传感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感器。但是从短期来讲,因为中国的环境非常复杂,增加激光雷达会使得安全性提高。我觉得,对一些豪华车、非常贵的车,增加激光雷达是有益的。我们理解激光雷达是一个安全件。
媒体:“智驾平权”时代,我们作为智驾玩家,接下来半年或者一两年内技术上我们卷的方向是怎样的?成本上我们怎么卷?
于骞:大家现在技术方向,今天吴总(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也讲了,我也很赞同。技术上来讲,大家的技术范式是趋同的,不管是从高速到城市、门到门,产品的进阶方式,包括从无图到端到端,从两段式到一段式,到VLM、VLA,这个技术范式大家是趋同的。
其实智驾竞争的本质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多的算法、算力和数据,能够使这件事做成。这里面,数据规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数据积累,你这些模型你训练都训练不出来。
媒体:您说的数据够不够,大规模数据的具体规模到底是多少?
于骞:可以参考特斯拉的分享,大概千万级Clips这个级别,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水平。数据有多少只是一个维度,其实数据覆盖非常重要,覆盖数据的质量也非常重要。如果仅仅有大量的数据都是重复的肯定是不行的;有很多数据质量非常差也是不行的。
数据是一个需要高质量的、高覆盖的范畴,这种有价值的数据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可能在100人里挑1人,你才能找到一个最好的老司机跟他去做数据对齐,而不是你跟所有司机对齐,其实人类驾驶行为是一个很复杂的情况,你只要找出那种礼宾车司机的体验,把他们筛选出来,其实特斯拉也有一套自己打分的系统,筛选出好司机向他去学习,这是我们技术研究必然的方向。
媒体:您刚刚演讲中说2026年大概是NOA平权的时间。能达到这样的结果需要我们做哪些努力或者准备?
于骞:首先你得量产。其实现在大部分城市NOA水平只是可用,还没有到真正好用的阶段,现在能够有这种交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认为,在大规模城市NOA的扩展过程中,安全性一定是非常重要。因为你一旦量起来了,安全性达不到,这就是一个灾难。并且在增长很快的过程中,反而更加注重安全性的要求。
媒体:智驾成本还有多大的下降空间,或者说主要能再挖成本的地方是哪儿,是硬件还是软件上面的能力?
于骞:规模本身会带来成本的下降。单位算力的成本是飞快下降的。规模十年涨100倍,价格降1000倍,具体数字大概是这样的数字。所以它单位算力的成本是在快速下降的。传感器的成本也在快速下降。
以前激光雷达几十万一套,现在是千元的水平,所以激光雷达成本也在下降;毫米波、4D毫米波,甚至摄像头,也在下降。当然,可能下降的趋势不一样。
技术的快速演进,也会带来成本下降。以前可能会想象,有那么多的规则要去写,你根本写不完,现在有新范式以后,大部分工程师不是去做算法。我们的研发范式早就从以模型为中心转化成以数据为中心,所以研发范式会有很大的变化,这都是成本的变化。
当然,这里面很核心的一部分就是我们始终要围绕着用户价值去创造。我们不是说纯做单点技术,而是要把我们的技术、产品和用户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最终回到商业本质,让大家都能够成为多赢的局面,主机厂车好卖了,车变得更安全了,消费者得到更安全、更舒适的驾驶体验,我们的智驾供应商能得到发展,这个产业才能健康地发展。
媒体:目前为止,整个智能化供应商大部分是不赚钱的,您预计可能到一个什么样的阶段,让我们的供应商可能有机会开始大规模盈利?
于骞:这个市场的很多供应商毛利比较低或者说不赚钱,其实本质上来讲,还是没有创造足够多用户价值。
你没有那么多用户需求的时候,你就没有那么大价值可以创造。智驾平权说明需求变大了、市场空间变大了,这是一个好事。
同时,我们要避免那些不创造用户价值的无用功。在我们所有的研发过程中,不管你是做软件还是做硬件,或者做任何一部分工作的,始终要去围绕着用户价值去构建,不要出现内耗或者重复的投入。
我经常说这个行业里面有没有N×N的排列组合。很多种排列组合不创造任何用户价值的,是内耗。我们把这种内耗不创造用户价值的这部分去除掉,这个产业才会更加健康地发展。
媒体:为了活到那个时候,轻舟现在做了什么样的准备?
于骞:我们是比较实在的、比较稳健的一种方式。我们始终是围绕着用户价值来构建。
我们是一步一步的。从0到1的阶段你要做从0到1的事儿,从1到10你要做好从1到10的事儿。所以我们在平台化建设上花了很多的精力。平台化做好,才能更好地去把你的产品能力提升,也能更好地去复制,降低交付成本。
我举几个例子,通过我们一些技术的使用,不管是6个摄像头还是10个摄像头,6V到10V我们是可以一套方案,不管是大车还是小车,都是一套模型。这种泛化性和实用性很强。
以前很多供应商经常宣传,我交付了多少车型,我们轻舟从来不宣传这个事,不是说我们交付车型少,我们交付的车型也非常多。只是那个不重要,关键是你能交付多少量。你交付了100个车型,每个车型很少的量,其实也没什么意义。
对我们来讲,交付很多车型跟交付一个车型也没什么区别,因为我们平台化做得非常好。我们非常注重平台化建设的。通过一个平台推进另外一个平台继续往前走,这样能形成正常循环。
资金方面,我们也非常健康的。整个行业发展往更多头部玩家去汇集,所以我们也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媒体:您刚刚说咱们供应链企业盈利的时候,说要创造更大的用户价值,如何定义这个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于骞:其实简单来讲,用户愿意为这个买单,更多的用户愿意为这买单。我们从来没做过低阶的方案。我们很早就说我们不做没有用户体验的事儿。其实很早以前有ADAS,很多车装L2的系统,但是大部分都从来没激活过。车从购买到最后报废,可能连一次都没激活过。这种没有用户体验的事儿我们是不干的。
我们希望怎样创造更大的用户价值?就是更多的用户愿意为你买单,拿钱来投票,就说明你创造用户价值了,这就是本质。你怎么能做到这一点?你得不断地让用户觉得从可用到好用到爱用,他离不开这个事儿,他愿为这个事付费。这就是很简单的道理,我们不做没有任何用户体验的事。
媒体:整个行业更加成熟之后,做出来各个方案的差异化的竞争,会不会更加难?
于骞:我觉得其实这个行业谈差异化有点太早。现在这个点说差异化,我倒觉得还没到那步。这个行业其实更多地在往更高阶的水平去发展。卷完高速卷城市,卷完城市卷L3了,这场仗不打到L4不会终结的。还没谈到差异不差异这个问题。
当然我觉得也是会有差异的。因为你的安全性就有差异。你安全性做得好,你的保费就低,这是很实际的。你说你的智驾安全,他说他的智驾安全,结果你会发现,谁的保费低,那就是真的安全。
如果都说安全,但是出事还是由消费者赔,大家其实还属于L2阶段。这个是行业现在的阶段,我们也理解。最终如果进入到L3甚至L4阶段的时候,那时候的安全性是可以衡量的。如果你说我的智驾非常安全,你拉出大规模的数据一看,你的事故率就是比别人低,保险公司就会给你更低的保费。这就是你的智驾带来的安全价值。
媒体:这点也是用户可以感知到的?
于骞:我觉得是可以感知到的。现在不可感知,是因为大家还没到那个阶段。这场仗不打到L4这个阶段可能不会终结。未来可能5到10年,真的会出现完全脱手脱眼,你根本不用管的智能驾驶。
智能座舱也是。现在的座舱更多是为驾驶员服务的,可能有一点是为副驾驶服务的。但是未来可能会发现,如果你这个车不需要驾驶员以后,你的座舱更多是为整体的所有乘客来服务的。所以,座舱的也会根据智驾的情况去发生变化,我认为人们的出行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座舱可能也跟未来座舱不完全一样。
媒体:您觉得自动驾驶有没有终极的解决方案?现在大家谈论比较多的端到端或者这种VLA大模型。它往L3、L4去走的话,它能够解决你刚才说的安全上的问题吗?
于骞:不管叫什么名词,我认为智驾系统一定是走向更多的数据驱动方式。
所谓的端到端或者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它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数据驱动。智能驾驶技术演进的方向,就是把非技术驱动的方式不断拆掉,包括我们所说的VLA、VLM(视觉-语言模型),包括无图。
这方面就是这样的,你把历史的轨迹拖拽一下会发现,这个技术演变方式不断地把那些非数据驱动的方式挤掉,最后挤到没有这样的状态。
媒体:现在是一个什么状态?比如说你刚才说非数据驱动。
于骞:我举个例子,VLA是真的端到端吗?其实也不是。
现在VLA输出是一个轨迹。这部分是不是还是靠规则,或者说还是靠一些非数据驱动。很早以前,大家就讨论过,你有一个机器人把车开走,那就是真正的端到端。就是看到你的数据、看到你的图像,机器就能控制方向盘、刹车、油门,这是真正的端到端。
当然我只是举个例子,它们都是某种形态的机器人。但你可以理解为,真的有一天会有一个机器人,能够把一个没有做系统监控改装、没有做任何调整的车给开走。它会知道该看什么地方,能读懂所有道路标识。这就是更进一步的端到端。技术演进就是把非数据驱动的方式,不断挤压。
媒体:百人会论坛上,吴总说特斯拉断代式领先。在端到端这块,您怎么看待现在大家的分布情况?
于骞:我认为,特斯拉还是非常领先的,它一方面是竞争对手,也是行业的引领者。我们对它要有足够的尊重。特斯拉确实这方面做得好,我们中国大部分的自动驾驶公司都是摸着特斯拉过河的。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要抱有敬畏之心,向各行业的先进引领者去学习。
他们在中国的表现,大家有不同的意见,短期可能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但我觉得它研发范式、前瞻性、资源的储备和人才的储备都是非常领先的。我们要向他们去学习,向他们致敬。
如果这时候这个世界只有特斯拉的话,那我们可能就没有机会了。但这个世界上,我相信不会只有特斯拉一种车。
来源:汽车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