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拿什么拯救,湖北汽车?

拿什么拯救,湖北汽车?

要是能拿出比当年建设二汽,更大的勇气和魄力,相信湖北依然会是那个汽车产业重镇。正文倚靠二汽东风,过去湖北是响当当的汽车大省。即便去年,如果你说湖北是汽车工业大省,大概也没有什么异议,毕竟2023年,湖北汽车产量达到190万辆,排全国第六。汽车产业总产值更是..

要是能拿出比当年建设二汽,更大的勇气和魄力,相信湖北依然会是那个汽车产业重镇。

正文

倚靠二汽东风,过去湖北是响当当的汽车大省。

即便去年,如果你说湖北是汽车工业大省,大概也没有什么异议,毕竟2023年,湖北汽车产量达到190万辆,排全国第六。

汽车产业总产值更是突破了8000亿元,占湖北工业总产值的近30%。

但是要是放在今年看,这句话就站不住脚了。

今年1-2月,湖北生产了不到16万辆汽车,较去年下跌了30%,被挤出前十,掉到了第十三。

有网友甚至发现一个扎心的事实,湖北汽车产量已经被所有邻居(安徽、重庆、湖南、河南)省份超越,除了江西。

而湖北之所以出现断崖下滑,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我们聊聊湖北的汽车工业。

一、湖北的窘境:燃油车的黄昏

湖北汽车产量的暴跌,可以说是燃油车行业衰退的一个缩影。

2024年,中国传统燃油乘用车国内销量约1155万辆,同比下降了17.4%。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18万辆,同比暴增36%,销量和增长都强势的超过了燃油车,2024年新能源全年零售渗透率达到49.4%。

这种变革,让过度依赖燃油车的湖北汽车工业自然首当其冲。

准确点说,是东风集团首当其冲。

作为湖北汽车工业的支柱,东风集团2024年销量不到190万辆,这是东风集团第7年下滑,也是东风集团十年来销量首次低于200万辆。这与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这类传统燃油品牌销量暴跌,关系巨大。

对于燃油车的落败,我们可以总结这样的一个发展惯性。

在传统燃油车发展过于好的地方,车企担心发展新能源汽车,会挤占原有的燃油车市场份额,于是放慢了新能源的发展。

慢慢的,过去积累的优势变成了新能源转型时的包袱。

二、数据背后的残酷现实,是多次错失转型良机

1-2月汽车产量排行榜的剧变,其中一个原因是,湖北多次错失转型的机会。

并且还是结构上的。

先说技术路线的选择。

新能源刚开始发展,各地都在选择不同的技术方式,比如安徽合肥就押注蔚来+江淮代工模式,投资超200亿元,建立了合肥新能源产业园。

而湖北的汽车龙头,东风集团坚持"油电并重",并没有把新能源放在战略位置上。

集团的新能源研发投入仅占营收的2%左右,作为对比,同期的比亚迪约为7.%。

再看看产业链的布局。

隔着一江水的长沙,在2019年就引进了比亚迪整车基地,希望带动本地的新能源产业链。

而湖北2023年才引入比亚迪电池项目,到目前为止,整车项目也没落地。

一系列的动作落后,让湖北完美的错过了比亚迪、宁德时代全国扩张的窗口期。

结果就是,长沙的新能源本地配套率在65%左右,而湖北仅有40%左右,这自然会让整车成本变高。

比如动力电池产能从外省供应过来,物流成本就会增加800-1200元。

最后就是新势力争夺失败

我们还是用安徽举例子。

合肥政府专门组建了400亿元产投基金,给新势力护航,提供"代建厂房+订单担保"的大力支持,而武汉经开区的做法是坚持土地出让金全价支付,这让新势力没办法简单的落户湖北这个汽车大省。

到目前,湖北也没落地任何造车新势力总部或研发中心,而目前看,几乎不会有新的新势力产生了。

这一系列的动作问题,最终导致了湖北新能源发展的失速。

湖北着急。

三、东风汽车:独木难支的湖北支柱

面对如此困局,湖北也有动作。

今年3月发布了《支持全省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措施》,里面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双百万"目标。

什么意思呢?

就是要助力东风汽车,202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销100万辆、"湖北造"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迈上100万辆台阶。

如果按照2024年的数据来算,东风新能源今年的销量,需要增长150%,才能达到目标。

我们比较悲观,因为这对东风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东风在新能源领域并不具备很大的竞争力。

东风目前拥有的7个新能源品牌(岚图、猛士、奕派、纳米、风神、风行、启辰),但除了岚图2024年销量约9万辆外,其他品牌的市场表现均不突出。

或许湖北也知道不切实际,所以也有传言武汉将引进小米汽车。

然而,小米汽车北京工厂规划产能已达30万辆,即使在武汉布局,也可能是零部件配套而非整车制造。

这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湖北新能源汽车工业的基本面。

不过,在《电动势》看来,湖北是有变革的历史底蕴。

要是能拿出比当年建设二汽,更大的勇气和魄力,相信湖北依然会是那个汽车产业重镇。

依然祝福。

原文标题:拿什么拯救,湖北汽车?| 电动势

来源:OF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