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速提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需要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丨能源思考

快速提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需要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丨能源思考

高质量的充电基础设施是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前提,也是满足消费者充电需求的基本保障。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突破50%且持续提升。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过程中,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滞后,而是需要适度超前。

中国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了完整的产业链,持续发展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升级,在提振内需的同时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有助于减少石油消费,推动绿色低碳交通体系的建设,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

要推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关键在于解决消费者痛点。高质量的充电基础设施是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前提,也是满足消费者充电需求的基本保障。

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几个特征

“充电桩进社区”日益成为关注重点。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主选择在社区内安装充电桩。私人充电桩充电价格更低,使用便捷且限制较少,消费者下班后即插即充,可充分利用夜间低谷电价。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私人充电桩保有量仅为23.2万,到2024年11月底已达到889.2万,增长了约37倍;私人充电桩占充电基础设施比例也由2017年的52%增加到72%。私人充电桩将极大缓解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压力,逐渐成为充电网络主力,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力量。

大功率充电桩得到更多支持。大功率充电桩拥有充电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充电噪声更小、防护等级更高等优势。在技术逐步成熟的情况下,大功率充电桩逐渐成为公共充电设施的主流选择。截至2024年10月底,直流充电桩在公共充电桩中的占比已超过45%??。海南、重庆、广州、深圳等多省市已规划大功率公共充电站的大规模布设。未来,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将逐步用以满足多样性场景下的消费者充电需求,特别是满足充电频率高且对时间敏感度较高的群体的充电需求。

充电基础设施加速走向乡村。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在城市覆盖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一线城市中心城区公共充电桩设施覆盖率超过80%,但在中小城市及乡镇地区其完善程度并不乐观。对此,我国提出着力推动农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能源汽车下乡创造良好条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具体而言,重点鼓励各地政府立足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县乡公共充电网络布局,并推动充电桩在具备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条件的乡镇实现全域覆盖。

车网互动迎来规模化商用化发展。目前车网互动应用处于发展初期。自2024年1月《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发布以来,全国多地积极建设车网互动示范项目。例如深圳市车网互动示范应用在1小时内削峰4389千瓦时,可满足超过500个家庭1天的用电需求。通过车网互动“削峰填谷”,新能源汽车车主及充电桩运营商能够利用峰谷价差赚取一定收益,电网平衡压力也可得到有效缓解。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车网互动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面临的挑战

一是“充电桩进社区”受阻,“私桩共享”模式困境待解决。充电便利性是消费者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因素。新能源汽车要持续发展,必须促进充电基础设施顺利进入千家万户。目前私人充电桩安装困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一些人口稠密的城市停车场地匮乏,导致私人充电桩安装受阻。物业和其他业主等利益相关者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也可能阻碍安装。而被期望能够缓解私桩安装困难的“私桩共享”商业模式也存在问题,如充电桩维修和管理时难以进行明确的权责界定,还会增加额外的安全风险和社区管理成本。

二是树立提前布局充电基础设施的理念,将保障新增新能源汽车充电供给作为重要目标。新能源汽车基数的提高将倒逼充电基础设施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伴随大功率充电设施的广泛应用,若缺乏有效管理,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无序充电行为可能给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挑战。这不仅会提高城乡充电基础设施空间规划的难度,也向电网系统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充电基础设施接口标准不统一,将增加规模化布局成本。全球范围内,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多个国家充电接口标准各不相同,各标准中快慢充接口亦不一致,不同企业乃至不同型号的充电口位置也不尽相同,导致标准化充电站位置布局难以满足所有型号的新能源汽车。长期来看,会提高设施建设成本、汽车制造成本和消费者使用成本,也导致共享私人充电桩难以实现全面互充,阻碍了“私桩共享”等商业模式创新。

四是充电基础设施下沉乡村面临经济性问题。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充电基础设施需提前规划布局。作为典型的重资产项目,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回本周期长,投资回收压力较大。当下,我国乡村区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低,致使充电设施的使用频次远不及平均水平。受限于有限的市场规模,短期内难以通过规模化运营摊薄成本、提升收益,使得项目对运营商的投资吸引力不足,阻碍了充电设施在乡村地区的建设进程。此外,乡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系列条件性问题,例如用地性质及使用年限、农村电网局部供电能力不足、充电基础设施后续运营管理问题等。

五是车网互动应用需要综合性解决方案。目前,车网互动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在技术和经济性上均存在瓶颈。一方面,频繁充放电导致电池老化、市场交易实时结算延迟、车网互动需求安全检测和防护等技术问题有待解决,行业技术标准有待确立,短期内难以支持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另一方面,电价及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并不健全,导致车网互动盈利模式尚不明确,获利空间有限,难以对新能源车主及充电桩运营商提供持续性激励。此外,由于对车网互动的了解不足,新能源车主参与意愿相对较低,需要更多的市场推广和用户教育来提升车主对车网互动的接受度。

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政策建议

第一,逐步形成统一标准的充电基础设施系统。尽早完善顶层设计,明确“私桩为主、公桩为辅”的发展模式。在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布局阶段,需要考量其对电网运行产生的潜在冲击,统筹协调充电设施建设与输配电系统升级工作,缓解因充电设施快速扩张给电力系统带来的负荷压力,保障供电稳定性与安全性。长期来看,要发挥产业链优势,引导市场统一充电基础设施标准具有较高的经济性。相比其他国家,中国在建立统一充电基础设施接口标准方面更具优势,可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国标准”的全球化,提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优化私人充电基础设施审核流程,推动私桩共享商业模式创新。对于私人充电基础设施推广受阻的情况,一方面,督促地方政府部门和电网企业牵头,优化私人充电基础设施审核流程。建立与私人充电基础设施有关问题的法律案例库,以便加快审核速度,缩短私人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另一方面,对新建社区实行严格规范,确保停车区域满足私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件要求,并在法律法规方面保障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推动私桩共享商业模式创新,将私桩共享与“统建统管”模式结合,推动充电桩管理的权责统一。此外,在乡村区域积极开展“光伏+储能+汽车充电”一体化项目的商业试点工作,通过整合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装置与充电设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第三,以私人充电桩为乡村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基本盘,整合城乡充电资源。乡村地区泊车区域更大,受物业等第三方利益相关者影响更小,更适合发展私人充电基础设施。因此,建议优先考虑以乡村区域为试点,探索以私人充电桩为基本盘、“快充”和“超充”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为补充的充电网络体系。针对乡村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足引发的充电设施经济效益短期比较差的问题,可尝试新的商业模式,通过统筹城乡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投资运营商的协同合作机制。通过“以城带乡、优势互补”的发展策略,既能保障运营商的盈利空间,又能完善乡村充电网络。

第四,加快确立车网互动技术标准,建立健全的车网互动价格机制与市场机制。一方面,尽快明确并网、计量和安全相关要求,逐步推进标准的示范与推广。在此基础上,加大符合车网互动标准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引导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迭代。另一方面,持续推动车网互动资源参与的电价机制和电力市场改革,厘清车网互动在调峰辅助服务中的价值,为车网互动保留有效的峰谷价差以提供盈利空间。逐步探索和完善车网互动商业模式,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入网制度便利。

第五,明确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方向,推进政企协同规划建设。未来,私人充电桩会是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公共区域充电基础设施更多起到辅助作用。建议政府联合电网及新能源车企,共同推进解决老旧场地改造和充电桩安装运营问题,加快充电桩进社区进度。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电网与车企利益一致,由于具有利益额外性而更有竞争力。

(作者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来源:第一财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