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比亚迪重整业务,高管揭秘

比亚迪重整业务,高管揭秘

据中工汽车网获悉,4月23日,有媒体报道称,比亚迪的六位现任和前任高管表示,此前该公司欧洲市场出现了一些战略失误,包括未能签约足够多的经销商、聘请不够了解当地市场的高管,以及未能在抵制全电动汽车的市场提供混合动力汽车。

因此,比亚迪正在调整其欧洲业务战略,计划扩大经销商网络,并从欧洲汽车制造商挖角高管,尤其是从Stellantis挖来多名经理。此外,比亚迪宣布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成为其欧洲战略的核心,以应对当地市场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需求。

这个关税加征元年,挡不住比亚迪狂飙。

“中国制造”的机遇

车市最靓的崽,非比亚迪莫属。

业绩方面:2025年第一季度,比亚迪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5亿元至100亿元,上年同期为45.69亿元,同比增长86.04%至118.88%;预计基本每股收益人民币2.91元/股至3.42元/股,上年同期为人民币1.57元/股,增长幅度远超市场预期。

销量方面:2025年第一季度,比亚迪累计销量100.08万辆,同比增长59.81%。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41.64万辆,同比增长38.74%,成为全球纯电销冠。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自主品牌的天花板,更标志着中国车市正式进入“比亚迪时代”。

比亚迪在公告中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行业依旧保持强劲的增长势能,公司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同期历史新高,且海外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跨越式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领先地位。

有相关人士透露,比亚迪今年的总销量目标为550万辆,包括海外市场80万辆以上,较2024年增长近一倍。这意味着,比亚迪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速约为30%,而海外市场的增速则高达91.8%,显示出海外市场增长的显著潜力。

针对这一目标,比亚迪的国际化战略正在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向本地化生产转型,加速海外渠道布局与本地化生产,其泰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四大海外工厂已陆续投产,将重点开拓欧洲、南美及东南亚市场。

然而,机遇伴随着挑战。

现任和前任高管员直言,比亚迪事先未能研究欧洲市场。例如,公司斥资高调赞助了德国2024年欧洲杯足球赛。彼时,比亚迪宣称自己是德国排名第一的“NEV”(新能源汽车)制造商。“NEV”在中国通常用来指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但对德国消费者来说,这个缩写毫无意义。不仅如此,最初的经销商网络规模太小,而且过于集中于大城市。

在比亚迪欧洲特别顾问阿尔弗雷多·阿尔塔维拉的建议下,公司计划将德国的经销商网络从27个扩展到120个,要求所有面向欧洲市场的新车型都必须推出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两个版本,还任命其二号人物李柯负责欧洲业务,取代了前欧洲业务首席执行官舒立克。

种种迹象表明,比亚迪重启欧洲市场正在取得成效。2025年第一季度在欧洲市场销量达到3.7万多辆,2024年第一季度仅为8500辆左右,增长了两倍多。

对此,比亚迪集团副总裁李云飞回应,欧洲业务“正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比亚迪将以中国市场锤炼的“尖子生”车型为矛,以本地化合作为盾。未来在强化纯电车型的同时,将混合动力车型作为重要补充,“双线推进”以覆盖多元化需求,以“诚意合作”加速渠道扩张。

“欧洲选择”的困局

“用户和消费者的心态正在发生改变。”早些时候,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彭波曾感叹,“经过调研发现,即使是发达国家,对中国品牌的偏好度和接受度也非常高。”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142万辆,同比增长7.3%,增速同比放缓25.9个百分点。其中,传统燃料汽车出口97.8万辆,同比下降3.7%;新能源汽车出口44.1万辆,同比增长43.9%。在整车出口前十企业中,比亚迪出口增速最为显著,出口达21.4万辆,同比增长1.2倍。

一路外卷出海,倚靠的到底是什么?

首先,需求表现强劲。近年来,全球新能源产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出口的“新三样”等绿色低碳产品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电动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其次,供给得到优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比亚迪在技术创新和竞争力都相对较强,产品种类也愈加丰富,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当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购车需求有望继续释放。

在此背景下,欧盟感受到危机。

2024年10月,欧盟委员会不顾中方反对,在理由完全站不住脚的情况下宣布结束“反补贴调查”,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于10月31日起正式生效。其中,在原有10%关税的基础上,比亚迪征收17%。

2025年3月,欧盟突然对比亚迪匈牙利工厂展开调查,指控其接受“中国政府不公平补贴”,可能面临资产出售、产能缩减甚至高额罚款,这一动作距离比亚迪投资40亿欧元、创造1万个就业岗位仅一年。

这场“连环杀”背后,暴露的是欧洲自身创新乏力与产业焦虑。在欧盟发布的调查公告中,用“明显可预见且迫在眉睫的”这句话来凸显本次调整关税的重要性。可以看出,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实力以及发展前景非常忌惮。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市场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超过50%,反观国外,全球(除中国外)的新能源渗透率仅7%。随着中国市场高度内卷,出口已经成为了头部车企的必选动作。总之,主攻不同市场的比亚迪,宁愿在出海风口试错,也不愿错过风口。

正如李云飞副总裁所说,“当前是中国品牌全球化关键机遇期。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规模与成本优势显著;另一方面,欧洲市场电动化转型加速,为中国企业留出窗口。”

来源:中工汽车网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